- ·上一篇文章:中国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暨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峰会在京举行
- ·下一篇文章:第三届中国清河古砚论坛成功举行
庙堂之外 | “大师与版”第二期国际版画教学坊作品展

6月8日下午,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当代版画研究所、实验教学管理部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副教授于洪博士策展的「庙堂之外——“大师与版” 第二期国际版画教学坊作品展」在杭州四宜路35号鸿印堂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学院“大师与版”-艺术家书工作坊的两周课程的作品汇报展览。工作坊由Linda Lauro-Lazin教授主持和韩沁讲师翻译。

Linda Lauro-Lazin 教授
现任教于纽约普瑞特艺术学院数字艺术系
Professor Linda Lauro-Lazin
Pratt Institute Digital Arts

韩沁 讲师
纽约石溪艺术中心版画工作室
Lecturer Han Qin
Stony Brook Community Art Center Printmaking
据于洪介绍,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CAA当代版画研究所、美国普瑞特学院数字艺术系、中国美术学院实验教学管理部在成功举办第一期教学坊的基础上共同举办了 “大师与版——第二期国际版画教学坊”。这次邀请了美国普瑞特学院数字艺术系琳达教授(Linda Lauro-Lazin)和艺术家韩沁带领版画系、油画系共18名研究生学员在国美实验教学管理部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短期课程——艺术家书。课程从制作平面卷轴和线性叙事的书开始扩展到雕塑形式的书,最后展出的师生作品呈现了丰富的样式和青春的活力。
于洪认为,艺术家书(Artists′ Book)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西方开始流行,是指自身形式就是“艺术品”的艺术家个人出版物,是不同人群在不同地点都可以接触到的非主流媒介。如果说,当代艺术已经进入了如尼古拉斯 • 鲍瑞奥德(Nicolas Bourriaud)所说的“关系美学”时代,那么艺术家书的形式对于以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为基础的官方或资本语境来说,无疑营造了一种具有颠覆性的,更具“平民性”的私人语境,就像当下流行的“自媒体”(We Media)。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为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以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
据悉,展览持续至6月16日。


工作坊介绍了艺术家书的概念和制作方法。以平面卷轴和线性叙事开始,随后进入多维探索,同时探索各种雕塑形式的书。雕塑形式艺术书包括:回形书、不可读之书、 旗书。
在为期两周的课程中,学生每人创作了12-14本艺术家书。第一个课题中,学生以多重感官的长卷开始,每位创作了五幅,长度为两倍身高的作品。这些作品描述了他们在象山雨中漫步20分钟的独特感觉。一些是抽象的,一些更具象。

▲ 大型卷轴创作现场
第二项课题则是利用废弃纸本作品重新创作新的作品(这个主题和整个校园的建筑相关联),学生们尝试创作了多种回形书。第三项课题中介绍艺术家Bruno Munari的不可读之书的概念。通过改变形状和负空间,学生开始创造非线性、非叙事的作品。书籍封面在激光实验室完成:其中激光切割的视觉内容和书本内容息息相关。

▲ 用激光雕刻来制作封面
最后一个课题是“旗书”:它是基于熟悉的手风琴结构,创造出一种全新体验。从此,学生们真正地以多维的方式开始创作。


▲ Linda老师在课堂上演示所做的“旗书”
责任编辑:麦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