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艺术新闻文献交流艺术家展览展会视频中心润例行情专题报道艺购中心
当前位置:中国艺术品理财网艺术新闻要闻快讯

荆州美术工程选题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8-11-24 01:30:13

一、指导思想

用美术作品的形式表现荆州历史文化,讲好荆州故事,传播荆州优秀文化,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文化传统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共建荆州人的精神家园,助力荆州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要求

认真研读相关历史典籍资料,深入理解并把握荆州历史文化的主题切入点,深化对主题内涵的认识,将集体、个人对荆州历史文化的思考和对艺术品格、理想价值的追求,恰到好处地贯注到对历史风云、文明进步的艺术表达之中。要求作品宣扬荆州实践,展示荆州精神,体现荆州品味、彰显荆州气派。

三、基本目标

创造“荆州作品”,彰显“荆州艺术”。

四、题材范围

六大类共100项,历史文化符号、历史文化名人、历史文化事象、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名产名物等。

五、作品形式

国、油、版、雕、壁等

六、选题说明

1、关于美术工程的名称,参考了中国文联、财政部和文化部的2009年“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2011年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暂命名为“荆州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2、这里的“荆州”概念,主要是指历史文化上的“荆州”概念,选题时又没有完全拘泥于现今的行政区划,主要是考虑到时荆州文化的影响力和“荆州”这一文化品牌,少数选题可能跳出了现行荆州行政区划的范围,但因为是“荆州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故而入选。大部选题都照顾到了行政区划的变动因素,都在现行荆州行政区划内。

3、选题主要由三峡大学艺术学院、民族学院王祖龙团队拟定,拟定过程中听取了荆州文化史专家的意见。今年四月份,由荆州市文联组织荆州相关文史专家召开研讨会,集中对选题进行了认真评议,提出了许多非常宝贵的意见。团队充分吸收了与会专家意见,最后敲定了100个选题。选题范围还是上述框定的六个大类,表述时将类别隐去,大致按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排列。

七、选题顺序(★为大幅作品选题)

1、鸡公山文化

2、屈家岭文化

3、纪山楚文化

4、火凤凰

5、青铜时代

★6、荆山崛起

7、文王郢都

8、卞和献玉

9、孙叔敖

10、楚庄王熊侣

11、—鸣惊人

12、问鼎中原

13、楚王车马阵

14、伍子胥著兵书

15、量入修赋

16、申包胥救楚

17、孙武水淹纪南城

18、吴起变法

19、楚威王熊商

20、老莱子

21、老子

22、庄子

23、老庄哲学

24、屈原

★25、楚辞

★26、荆楚巫风

★27、钟磬和鸣

28、楚歌

29、楚舞

30、荆锦楚绣

31、楚玉器

32、楚秦汉漆器

33、楚秦汉简牍

34、绛帐台

35、东汉名臣胡广

36、王粲写《登楼赋》

37、张僧繇荆州绘壁画

★38、荆州古城

39、武圣关羽

40、马刨泉

41、掷甲山

42、点将台

43、荆州关庙

44、三义街

45、借荆州

46、刘备招亲

★47、三英战吕布

48、白衣渡江

49、荆楚岁时记

50、宗炳

51、法显西行求法

52、高僧智顗

53、李白作《荆州歌》

54、韩荆州

55、曲江风度

56、岑文本

57、岑参

58、戎昱

59、无闻和尚印刷《金刚经》

60、陈友谅

61、大明贤臣杨溥

★62、一代明相张居正

63、公安三袁

64、章华寺

65、太晖观

66、万寿宝塔

67、荆南书院

68、春秋阁

69、荆州满蒙驻军

70、沙市开埠

71、辛亥革命军攻克荆州

★72、洪湖革命根据地(瞿家湾)

★73、洪湖赤卫队

★74、荆江分洪工程

75、九曲荆江

76、江汉沃野

77、洈水风情

78、洪湖荷风

79、八岭松风

80、天鹅洲

81、沙市码头

82、长湖渔村

83、盐卡新港

84、临江公园

85、崇湖湿地

86、粮棉荆州

87、荆州大白刁

88、江汉油菜花海

★89、龙舟竞渡

90、荆河戏

91、马山民歌

92、鼓盆歌

★93、九八荆江抗洪

94、荆州长江大桥

95、欧阳山

96、王竹溪

97、李青萍

98、关肃霜

99、引江济汉运河

100、小城大爱

八、选题释义

1、 鸡公山文化

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四、五万年,有原始人类的居住遗迹和石器制,是远古人类在平原的活动遗迹。1992年发掘,考古界鉴定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1992年的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鸡公山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小北门外4公里处的郢北村鸡公山,是一处旧石器晚期遗址。遗址文化层厚达1米多,存在两期文化堆积,第一期距今五万年前,第二期距今约二万年。遗址内不仅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打制石器、石核和石器废料,而且发现了丰富的遗迹现象,在遗址中部有数个由大量石器围成的不规则形空地。鸡公山遗址是中国首次发现的平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居住遗址,它的发现和研究,将人类对江汉平原地区的开发历史提早了4~5万年,是中国考古学界对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地带居住、生活等方面研究和探索的里程碑。

2、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前3300-前2600年),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属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其年代上承大溪文化末期,下接石家河文化早期,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南,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稻作农业是其主要经济方式,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镰、石镞和打制的凹腰石锄及彩陶纺轮等。陶器中有一种施彩纹、具有晕染风格的薄胎彩陶,精美而富有特色。房屋大多为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有红烧土居住面,木骨泥墙或直接用粘土混合烧土渣垒成墙壁。既有单间,也有套间或各开屋门的双间。多间式房屋的出现,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可能反映了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情景。

3、纪山楚文化

东周时期楚国郢都遗址。纪山是东周楚国的名山,位于荆门沙洋南端的纪山镇境内,南距三国名城荆州二十公里。20世纪末期以来,文物部门在沙洋县纪山区域抢救性发掘了一批墓葬,出土漆画《车马人物迎行图》、郭店楚简、战国女尸等一大批珍贵文物。纪山楚墓群的发现和发掘,对认识东周时期的楚文化及楚国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义。2002年10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和国家文物局提名,纪山楚墓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纪山之南有楚都纪南城,又名“纪郢”,在今荆州城北5公里处,是战国时期我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楚国崛起江汉、称雄南方的历史见证。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火凤凰

凤凰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民族图腾。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相传楚国有一年发大水,连续三月降雨不见天日,全国成了水乡泽国,百姓苦不堪言,楚国国君设坛祭日,祈求太阳早日出来,没想到邪恶的乌龙继续降雨,国君诏令天下勇士讨伐乌龙,都被乌龙打败并吃掉。有一谋士说,在楚国的东边有一座凤凰山,山上有一只神鸟名曰——火凤凰。楚国国君和谋士请火凤凰为人间除魔,火凤凰义不容辞前去除魔,火凤凰和乌龙大战七七四十九天没有分出胜负,火凤凰最后只得牺牲自己,燃烧自己的心和乌龙拼搏,最后火凤凰和乌龙同时化为灰烬,天地重现光明。楚国百姓为了纪念火凤凰,在凤凰山上修了一座火凤凰坛。火凤凰象征重生,代表走出困境获得新生,是荆州市城标。

5、青铜时代

中国夏、商、周三代文明也称为青铜文明。在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中有青铜的爵、斝、鼎等,商周时期为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春秋战国的青铜器也很发达,秦汉时期青铜器进入尾声。楚国青铜器的发展大抵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第二阶段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第三阶段为战国中、晚期。

古代制造青铜器主要分为采冶与铸造两个大的工艺过程。采冶,即首先通过铜矿石冶炼成纯铜,通过锡矿石冶炼成锡,然后把铜和锡按不同的比例冶炼成铜锭。到了春秋时期,铜的采掘、冶炼技术有了很大发展。1974年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块范法、铸镶法、失蜡法等方法,此外还有分铸法、焊接法等工艺。

6、荆山崛起

楚国由居住于荆山(今湖北省南漳县)的楚族发展而来,楚族因此也称荆楚。楚族在发展中受到商朝的征伐。商末,楚族首领鬻熊找到了向商朝复仇的机会。他发现商朝的西方属国周在首领姬昌(就是西周的周文王)领导下不断强大,于是投奔周朝。姬昌对鬻熊很尊敬,尊他为师。在后来的“武王伐纣”中,鬻熊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楚人因此更加敬重鬻熊,鬻熊的后代从此以熊为姓。西周成立时,封楚族首领熊绎为楚国国君,居丹阳,楚国正式建国。楚国立国后,贫穷落后,十几代君王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疆辟土,甘苦与共,建设国家。楚国君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公元前740年,蚧冒之弟熊通自立为楚武王,这在楚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个南方大国的崛起。

7、文王都郢

周平王三十一年(前740),楚君熊通自立为楚武王,东征西讨,最后死于伐随途中。公元前689年,其子熊赀继位,是为文王。是年,楚文王为有利于对弱小诸侯国的兼并,拓展疆域,将都城从丹阳迁至战略要冲郢(即纪南城,位于荆州城北5公里处),并采用板筑法建起高大而坚固的城垣。楚文王继承乃父遗志,尚武强国,很快便灭掉了息、邓、申、夔诸国,扩大了楚国的版图。郢都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兼有水陆之便,东接云梦,西扼巫巴,北连中原通衢,南临长江天险,不仅自然条件优越,而且战略地位重要,从此成为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11年,对楚国的发展与强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8、卞和献玉

楚国人卞和得到了一块荆山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献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是一块石头,楚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天下被砍去双脚的人那么多,为什么你哭得如此悲伤?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璞玉,果然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9、孙叔敖

约前630—前593,蒍氏,名敖,一字艾猎,蒍贾之子于庄王十五年(前599)任令尹,是协助楚庄王完成霸业的首要人物。楚国期思县潘乡(今河南省淮滨县)人。概括他的业绩和品格是勤国、利民、廉身六个字。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孙叔敖拜为充尹,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他在汉西利用沮水兴修水利,还在江陵境内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库“海子”。鼓励农民秋冬上山采矿,使青铜业大力发展。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孙叔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军在诉地(今河南正阳一带)修筑城池,由于他用人得当,计划周密,物资准备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务。次年,楚与晋大占于邲,他辅助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刚一出动战车,他即鼓动楚军勇猛冲击,一鼓作气,迅速逼近晋军,使其措手不及,仓惶溃散,逃归黄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转向楚国。后因积劳成疾,孙叔敖病逝他乡,年仅38岁。去世后,归葬于江陵白土里。另在沙头镇(今沙市区)有衣冠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立有“楚令尹孙叔敖墓”石碑。墓在今中山公园东北隅。司马迁评孙叔敖,“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

10、楚庄王熊侣

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前591在位,春秋五霸霸主之一。庄王执政第八个年头,带兵到洛阳,“观兵于周郊”、“问鼎小大轻重”。他执政的第十六个年头,创造“县”这一地方政制,是后来秦的郡县制之胚模。庄王在内政上起用贤臣孙叔敖等,并着力发展经济,提倡勤俭,改革兵制,使国力兵力日盛。楚两次伐宋,晋国不敢出兵,宋遂臣服于楚。鲁、郑、陈相继俯首。庄王终于完成霸业。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八岭山。

楚庄王的名言是:“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11、一鸣惊人

楚庄王在位期间非常重视选择人才,先后得到伍举、苏从、孙叔敖、子重等卓有才能的文臣武将的辅佐。庄王初年,楚国发生贵族暴乱,邻近群蛮乘机骚扰。庄王平息乱事,在内政方面作了一些改革,赏罚分明,群臣和睦,百姓安居乐业,国力日益强盛,为取得霸业奠定了基础。公元前611年,楚庄王攻灭庸国。公元前606年,庄王伐陆浑之戎(今河南伊川一带),陈兵问鼎于周郊,以示吞周之意。接着又破陈围郑。晋出兵救郑时,两军大战于邲(今河南郑州北),晋军败绩。此后鲁、郑、陈、宋等中原国家先后归附楚国,庄王遂称霸中原。楚庄王称霸中原,如五彩大鸟一样,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统一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2、问鼎中原

楚庄王即位后,整顿内政,强化军队,决心与晋国争霸中原,楚军两次与晋军较量都占了上风,楚庄王就更加大胆地向北推进。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接着率军北上,把军队开到周王室的国土,观兵于周疆,耀武扬威,以显示力量。楚军到来,周天子派大夫王孙满慰问楚庄王。见面时,庄王乘机问王孙满周王室象征王权的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的问鼎中原俨然有恣肆其强横,欲取周天子而代之的架势。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作为世代相传的国宝,象征天子的尊严和王位的神圣,从来都是奉若神明,不容许任何人过问。楚庄王一听王孙满的话强硬,知道周王室尚未可轻视,便班师回国。楚庄王问鼎,意在取周而代之。

13、楚王车马阵

楚王车马阵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川店镇,距楚故都纪南城约26公里,距荆州古城约35公里,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所见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最高水平的杰出代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楚纪南故城大型古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很多国内文物考古专家美誉为“北有兵马俑,南有车马阵”。

14、伍子胥著兵书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音云),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名荒,因有功于周,被赐封为伍哲功,其子孙遂以伍为姓。荆州监利人,一说襄樊谷城人。主要政绩在吴国。伍子胥本为楚国人,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后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伍子胥》十篇、图一卷,已亡佚。

15、量入修赋

公元前548年,楚康王在郢都(纪南城)宣布“量入修赋”的法令,开始了根据土地的收入征收赋税的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私有权。对楚国的国土状况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调查分析,依各地生产力之高下,分清土地的类型和档次,根据收入多少,制定出征收车马、车兵、徒卒、甲木盾之数,公平征收军赋。这次军赋整顿与改革,无论是对楚国,还是后世中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楚国奴隶制崩溃的开端,标志着封建制度的萌芽。

16、申包胥救楚

申包胥又称王孙包胥,生卒年待考。荆州监利人。春秋楚大夫。原与伍子胥友善。楚平王七年(前522),伍子胥因父亲冤案逃离楚国,途遇申包胥道“我必覆楚”。申包胥答曰:“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用伍子胥计破楚入郢。申包胥随昭王撤出辗转随国。后自请赴秦,求秦哀公出兵救楚。申对秦哀公说:“吴贪得无厌,灭楚之后,必然攻秦,秦若能救楚,楚将世代奉秦”。秦此时国力不强,自顾不暇,只是推辞。申包胥遂站立宫廷,乃七日不食,日夜哭于秦廷。哀公为之感动,终于答应发兵车五百乘前往救援。在秦、楚军队的反击下,楚人驱走吴国军队,收复了郢都。申包胥归郢后,昭王对他欲予奖赏,他声称请救兵是为了楚国人民,拒受赏赐。随即隐居山中,以度余年。

17、孙武水淹纪南城

楚昭王十年(前506),吴、楚柏举之战中楚师大败,吴师逼近郢都,楚昭王弃都避难,派将军宋木等坚守纪南城。吴军主将孙武巡视荆门外,发现漳河水势浩荡,故令屯兵高处,一夜之间挖深渠一条,引漳水淹灌纪南城。随着汹涌澎湃的漳水灌入,城中一片汪洋,楚国守军大乱,吴师则乘木筏攻入城内,纪南城遂被吴师占领。这次战役是军事家孙武巧用水,攻夺取胜利的典范战例。

18、吴起变法

公元前386—前381年,战国初年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前440-前381年)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实行改革的变法运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但经过变法,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楚国国力开始强盛,并在公元前381年联合赵国大败魏国。

19、楚威王熊商

熊商(前339年至前329年在位),楚威王,芈姓,熊氏,名商,楚宣王之子。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楚宣王去世,熊商继位,是为楚威王。先秦姓、氏是分开的,姓大于氏,一般不会改变,而氏可能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更改。楚之先祖叫芈鬻熊,乃周文王的老师,其子孙以其名为氏。后来周成王封鬻熊曾孙熊绎为楚君。楚威王是战国时期楚国颇有作为的君王,在位时期,继承其父楚宣王救赵伐魏与开拓巴蜀的格局。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败越王无疆,尽取吴地,在长江边在石头山(今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谓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觉得南京“有王气”,吩咐在龙湾(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金。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於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怀王继位。楚国的经济、军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疆域也得到了较大的扩张。

20、老莱子

生于楚康王时期,卒于楚惠王时期。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荆州人。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与老子和孔子生活在同一个时期。又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应楚昭王之邀来楚国,会见老莱子,请教如何辅助国君。老莱子要孔子改变那种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表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忘却善恶、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其言论在战国时期多为各国策士征引。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长期隐居山林。楚惠王十年(前479),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世乱,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著席,衣食薮,垦山播种”。楚惠王曾亲自驾车前往蒙山迎接老莱子出任官职,辅助国政,老莱子婉言谢绝。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舍弃茅屋,渡过长江,至荆州南部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的生活。楚惠王末年卒。遗著有《老莱子》16篇。

21、老子

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22、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23、老庄哲学

老子的思想体系是以“道”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却在于“自然”二字。老学是一种以“自然之道”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主张“道法自然”,要求人类顺应“自然之道”,返朴归真,以“自然”“无为”作为社会、人生的理想状态。庄学则十分注重“个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或心理状态。他探讨的是人如何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和开放独立的人格,他孜孜以求的是人在去常知、忘情欲,内心虚静明觉的状态下的一种逍遥自得,是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后的忘我境界。庄子强调“无名”“无功”“无己”,在他看来,只有摆脱名利外物的困扰,超越自我的存在,才能做到“无累”,也才能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与老子齐名,世称老庄。

24、屈原

(前339~前277)世界文化名人,战国时楚国诗人。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父亲伯庸曾任楚国大夫,为楚武王子瑕后裔。屈原博闻强记,熟悉政治情况,善于外交辞令,楚怀王时任左徒很得信任,但为佞臣所不容。顷襄王即位后,屈原任三闾大夫,掌公族子弟教育。不久被奸人谗言所害,被放逐江南。他深恶楚国政治之腐败,痛感国家之沦亡,悲愤难禁,于公元前277年在湖南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学识渊博,志洁行廉,抗“溷浊”之世,违“工巧”之俗。他政治上不得志,遂将其理想、遭遇、忧愤、抱负形诸笔端,铸成宏伟诗篇。其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的诗在博采民歌精华和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崭新诗歌形式。其诗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富于浪漫精神,对后世影响巨大。鲁迅赞道:“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相传屈原死后,民间每年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以示纪念。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纪念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为其一。

25、楚辞

汉代刘向编纂的中国古代诗歌总集,共16卷,收战国至西汉时期的作家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严忌、王褒以及刘向本人的辞赋作品,其中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这是第一次在文学史上正式使用“楚辞”这一名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楚辞主要受战国时期楚国一带民歌及民间巫歌的影响,它是屈原在吸收和借鉴了楚国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形式上主要借鉴楚地民歌,内容上既有诗人自己强烈的抒情成分,具有丰富的幻想和浪漫情调,同时又吸收民间传说的内容,往往富有故事性。《楚辞》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集,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文学的诗篇,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26、荆楚巫风

荆楚地区位于中国长江中游,是楚文化的发祥地,素以巫风盛行著称。荆楚巫风由来已久,先秦楚巫在历史上十分活跃,成为楚文化的特色之一,对先秦乃至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楚国巫风是楚人宗教意识和仪式的具体表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包含的范围极为广泛,不仅包括楚国巫筮在特定的场合所主持的各种巫术仪式如占卜、祀神、安灵、祈雨等相关活动,还包括以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巫术仪式中所涉及的有关楚国社会政治、军事、文学艺术、日常生活等方面的诸种功能。

27、钟磬和鸣

钟磬是古代两种重要的击打乐器,它们各自形制不同,按大小相次可组成编钟、编磬。我国已出土的先秦编钟很多,地区分布也广,其中最著名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里出土的罕见大型编钟,呈曲尺形排列,气势宏伟。编钟音域宽广,达五个半八度,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各类乐曲,音律和谐,音色优美,音响效果令人惊叹。远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战国初期,就能铸造如此精妙绝伦、音响效果良好的大型编钟群,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28、楚歌

由楚地“巫风”所推动和传播。“巫风”培养民间歌手,传播了民间歌谣,养成了“楚人善歌”的民族性格。分为劳动歌、仪式歌、爱情歌、时政歌。用方言土语,七言句式,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从两周时的“二南”到《楚辞》,再经汉代乐府民歌的相和歌、南朝乐府的西曲歌到唐宋时期的《竹枝歌》,形成了民歌史上的一个完整序列——楚歌体系,可与吴歌东西并存、争奇斗艳。

29、楚舞

楚国宫廷以“小腰秀颈”为美,流行细腰楚舞。《韩非子》记载;“楚灵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舞人以细腰为美,楚舞的一大特色是轻柔,轻柔美依赖于舞蹈动作的灵动纡曲,不僵硬板滞,同时还得力于舞腰的纤细灵活。同时,楚舞飘逸,体现飘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长袖。舞袖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创造,巾和袖的运用,延长了人的肢体,加强了身体的表现力,使舞者的情感表现更加细腻鲜明,动作更加夸张。楚舞另一特色是热烈,舞蹈过程中有疾徐弛张的变化,当节奏徐缓时,舞姿主要表现为飘逸轻柔,富于神韵,偏重遐想和抒情;当节奏变快时,偏重于宣泄激情,热烈的特色就表现出来了,其迷狂大有原始艺术之遗风。

30、荆锦楚绣

春秋中期至战国初期,楚国的丝织业足以代表当时神州大地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3000年前,商周官府设有绣坊,民间的刺绣也很发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已空前发达,在遍及全国各地的刺绣中,以楚国的刺绣最著名,不仅产量最多,而且质量最好,织绣品纹饰极其精美,纹样在繁杂中有规律,神奇且浪漫。

荆锦是湖北荆州锦缎,又名“荆缎”、“江陵锦”。荆锦具有独特风格,经面嵌花,图案上以万字栏杆、麦菱、曲线回纹等典型的楚式图案为主。形式上组织方块、条状、菱形、多边形等几何色块,黄、蓝、红、绿相间,呈鲜明对比,艳丽生辉,特别是图案与色块的配合,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征。古代主要用于婚丧挂屏、祭祖敬神、纳礼、进贡。荆缎历史悠久,1975年在江陵凤凰山西汉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菱纹锦,经线起花,结构复杂,图案生动,色彩绚丽,与荆锦风格极其相似。李白《荆州歌》中有“荆州麦熟茧成蛾,缫丝忆君头绪多”的诗句,清代被列为贡品大量进奉朝廷。民国初年,荆州一带尚有可考的著名机坊7户,年产荆缎8050丈。1940年,日本侵略军进占沙市、荆州,荆沙机坊多毁于战火,匠人随之风流星散,到解放前夕,荆缎基本上处于濒于灭绝的境地。新中国立后才重获生机。

荆州楚绣起源早,商周官府设有绣坊,刺绣发达。战国时期,以楚国刺绣最为著名,不仅产量最多,而且质量最好。纹饰极其精美,纹样在繁杂中有规律,神奇且浪漫。江陵马山楚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的楚绣织品堪称先秦丝绸宝库。

31、楚玉器

春秋时期楚国玉器有玉璧、玉环、玉瑗、玉琮、玉梳、玉珠等。其中较为精致的有河南淅川下寺3座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晚期玉器虎形玉璜,其纹饰与琢工还保留着商周古玉的遗韵。熊家冢楚墓葬出土精美玉器上千件,品种丰富,技艺精湛,富有流动感。它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宗教、道德、政治、礼仪等文化于一体,体现了楚人的性格、民族精神和审美观念等。楚国玉器在我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为后世玉器工艺美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32、楚秦汉漆器

楚国漆器出土漆器数量最多。迄今所见最早的楚漆器,是在湖北当阳赵家湖春秋楚墓中出土的髹漆棺木。春秋中期后,楚国漆器生产日盛一日,不仅一些大中型楚墓常有成百件漆器陪葬,而且在一些小型楚墓中也有漆器出土。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漆器200多件;江陵雨台山的 558座楚墓中,就有224座墓葬出土漆器,总数达数千件之多。战国时期,楚人使用漆器更为普遍,漆器不但与陶器铜器并用,而且大有后来居上甚至取而代之之势。从出土漆器的品种看,既有日常生活用的,又有饮食用的;既有武器,还有乐器,以及生产工具中常用的工具箱、工具鞘和葬具中棺、镇墓兽乃至漆鹿、座屏等工艺品。楚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量地使用漆器,既扩大了漆器的使用范围,同时又刺激了漆器的生产与发展。

33、楚秦汉简牍

简牍为古代书写材料。古时称竹片为简、木片为牍,合称简牍。在纸未发明之前,简牍是人们的主要书写材料。将若干简或牍连在一起叫册(策),若干册连在一起称编。考古发掘的简牍材料很多,从战国到晋代均有发现。1965年湖北荆州楚墓出土楚简为《祭仪》。从已出土的楚简看,内容十分丰富,有经书、子书、历谱、公文、律令、帐簿、遣策等。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十里铺镇王场村的包山楚简,有字者278枚,内容可分为文书、筮祷记录、遣策三大类。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座楚墓中出土的楚简共804枚,内容主要是道家、儒家之典籍。在荆州还出土了大量秦简和汉简,秦、汉简牍是楚文化流播期的文化遗存。秦简法律文书、语书与家书、为吏之道与政事之常、编年记与历谱、日书、病方、归藏等;汉简包括历谱、《二年律令》《奏谳书》《盖庐》《脉书》《引书》《算数书》等,较为全面反映了秦汉时期初社会和思想状况,弥足珍贵。楚国的雕刻艺术既是物质文化进步与发展的显著标志,也是丰富的精神文化的体现。

34、绛帐台

绛帐台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古文经学家、教育家马融而建。马融是东汉人,字季长,公元79年出生在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曾任荆州太守。据《江陵县志》载:“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南郡太守马融在荆州城西南(今荆州中学校园西南角)设帐讲学,后称此处为绛帐台,俗称老鸦台。清代存空台,旁临池水。民国初年,建八角亭一座,毁于火灾,至日本侵略军入侵,台夷为平地。现池水尚存。”因马融讲学时“常坐高堂,施绛纱帐”,赢得了时人和后人的景仰和尊崇。荆州人以自己的方式设台,以表达对他的尊崇和纪念。

35、胡广

胡广(91年-172年),字伯始。南郡华容(今湖北监利)人,东汉时期名臣、学者。胡广初举孝廉,后中策试第一。历任尚书郎、尚书仆射、汝南太守、大司农、司徒、太尉等职,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获封安乐乡侯。汉灵帝继位后,拜司徒、录尚书事。陈蕃遇害后,接任太傅。熹平元年(172年),胡广去世,年八十二,谥号“文恭”。胡广博学多闻,史称“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制留下了宝贵资料。他在选举上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胡广历事六朝,为官三十余年,史称“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京师为其作谚语道:“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权德舆评其与张禹“多方善柔,保位持禄。”

36、王粲写《登楼赋》

《登楼赋》见于《文选》卷十一,是王粲南依刘表时所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王粲遂离开长安,南下投靠刘表。到荆州后,却不被刘表重用,以致流寓襄阳十余年,心情郁闷。建安九年(204),即来到荆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归,登上当阳东南的麦城城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写下这篇历代传诵不衰的名作。也有人认为此赋写作于襄阳。此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作品结构完整,语言平易隽永,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用事感怀自然浑成,从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37、张僧繇荆州绘壁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僧繇在荆州留下的宗教壁画,引出唐朝名画家阎立本观画的故事,千古传颂。时江陵天皇寺有柏堂,僧繇画庐舍那像及仲尼十哲,阎立本往观张僧繇江陵画壁曰:“虚得名尔。”再往曰:“犹近代名手也。”三往于是寝食其下,十日不能去,是犹欧阳询之见索靖碑也。张僧繇擅写真,被崇奉为“百代宗师”。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后人把张僧繇尊为“画家四祖”之一。张僧繇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还将中国书法的用笔借用到绘画中,对隋唐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阎立本到荆州观看张僧繇壁画当属无疑。

38、荆州古城

又称江陵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一,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历史上“刘备借荆州 ”、“关羽 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荆州古城地处连东西贯南北的交通要塞,历来均为兵家必争之地,荆州城 屡毁屡建,现在的荆州古城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依原址而建,保存至今,是“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壁”。 荆州古城总面积4.6平方公里,分为三层,最外层为水城、中间是砖城,里面是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东连长湖,与古运河 相连;城墙四周原有 东门(迎宾门)、小东门(公安门、水门)、北门(拱极门)、小北门 (远安门)、西门(安澜门)、南门(南纪门)6座城门,除小东门外,其它五座城门都由两道门组成,有瓮城,建国后,又新开3座城门,分别是新东门、新南门、新北门,均无瓮城,原来6座城门上都有城门楼,分别是宾阳楼、望江楼 、九阳楼、曲江楼 、朝宗楼、景龙楼等,其中以曲江楼和景龙楼最为出名。

荆州古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是迄今保存完好的古城垣之一。春秋战国时即为楚王行宫“渚宫”所在地,秦以后为历代重镇。相传三国时蜀将关羽曾依旧城构筑新城,晋代又合为一城。南宋时始筑砖城,元初被毁,后修复,明末再毁,清顺治三年(1646年)依旧址重建,即今城。墙高近9米,厚约10米,周长10公里余,有6座城门、3座藏兵洞、24座故楼炮台,现都保存完好,城门上建有城楼,惜两楼已毁,所存四楼大都改观,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重修之景龙楼尚存古制,立于大北门之上。城墙东西长,南北短,依地势起伏高下,顺河池曲折迂回,城如游龙,河如玉练,松杉翠绿,岸柳重拂,古风古貌依然。

39、武圣关羽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汉族,并州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武圣、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和夸大,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另外,古代有地名关羽,但其确切位置不明。荆州是武圣第二故乡,荆州第一任“市长”。

40、马刨泉

马刨泉是一处三国遗迹,现位于荆门市掇刀石关帝庙背后一道长约10里的小山岗上,漳河水库三干渠桥东下坡处。山岗的东坡长满了茂密的石榴树,一块突兀的巨石屹立在山岗上,这巨石便是“掇刀石”,山脚下有一眼终年不涸的泉水,泉水清冽。三国遗迹“马刨泉”不仅与掇刀石地理位置联系在一起,而且其历史故事也紧密相联。

41、掷甲山

掷甲山位于荆州城垣西北隅,与关公大意失荆州有关。相传当年关公镇守荆州时,吕蒙白衣渡江偷袭江陵(荆州城),荆州告急,关公闻讯,急率真兵回救,赶至城下,方知守城将领糜芳等已献出城池,投降东吴。关公痛心疾首,情急之下他脱下铠甲,猛地抛掷到西北城垣上,然后率部西撤。后人乃称此处为“掷甲山”。清康熙年间,掷甲山改称余烈山,并修建关庙,嘉庆皇帝曾亲书匾额“威震华夏”四字悬于其上。到了清代改掷甲山为余烈山,以喻关羽“死有余烈”,并在余烈山建有关羽祠庙,纪念关羽。

42、点将台

点将台,又称将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城郊西北4公里处,荆州城西门外花园村,是集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景点,紧靠荆(州)马(山)公路,台高约10米,周长约100米。相传当年关羽镇守荆州时,经常在这里操练兵马,出征时也在这里点将传令,故后人称此高台为“点将台”。在离点将台东北边约百米处,还有一个面积10余亩的古老水塘,名叫“洗马池”,相传是关羽当年征战归来后,为其赤兔马洗身的地方。再往前走不远,还有一个很大的坟冢,名曰“摩旗冢”,传说也是关羽当年操练兵马时竖旗的地方。

43、荆州关庙

荆州关帝庙为全国四大关庙之一,雄踞在荆州古城的南纪门内。这里曾是蜀汉大将关羽镇守荆州的府邸故基,关羽曾里运筹帷幄,总督荆襄九郡诸事十年有余,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关羽死后,这里成了他后裔世袭江陵的袭地。到了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荆州城最早、最大的关庙在这里建成,后因种种原因,古殿宇毁失殆尽。1987年,经原江陵县人民政府及国家旅游局筹资,按清乾隆县志载古关庙建筑布局图样在原关庙遗址上复建。荆州关帝庙是关羽镇守荆州后的标志性建筑,与山西解州关祠、湖北当阳关陵、河南洛阳关林并列为中国四大关公纪念圣地。

每年正月和农历 5月l3,关帝庙都要举行大型庙会。荆州人敬仰、崇拜关公,已成了延续千年的习俗。当年关羽出兵伐吴获胜归来,荆州军民在大北门外敲锣打鼓放鞭炮,夹道欢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为“得胜街”。逢年过节,荆州人玩龙灯,耍龙的小伙子们都要先到关帝庙内拜拜关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龙。关公的忠义精神,已深深根植于荆楚大地。越来越多的台港澳和外国朋友来荆州朝拜关公,以不同的语言赞颂关公的忠义精神。

44、三义街

三义街位于荆州古城内的西北角,通往荆州大北门。三义街北抵古城墙,南临荆中路,西靠北湖,东接洗马池,总面积约17.88公顷,周围分布有铁女寺、开元观、文庙、玄妙观等多处古建筑,是荆州古城人文、历史、宗教的代表景点。三义街取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历史上,荆州大北门是城北的主要通道,直通荆襄古道。三义街曾经是城北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当时街道上店铺颇多,主要经营粮食、木器家具、陶瓷、茶馆、饭庄等,是农村土特产与城镇手工艺器具的交易的集市。

45、借荆州

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南郡,东吴鲁肃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汉基业。后来,刘备得到蜀川后,将长沙、桂阳两郡还给了孙权,相当于还了南郡。但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至今仍有“刘备借荆州——借无还”的俗谈。

46、刘备招亲

建安十三年孙刘联军胜了曹操。建安十四年,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孙夫人才智敏捷,刚强勇猛,有她同宗兄长们的风格,身边的一百多个侍婢,个个都执刀守卫在她身边。即便是刘备这等人物,每次进入内房时,内心也都感到害怕恐惧。正因为这个缘故劝说刘备与孙夫人保持距离。刘备居住在荆州市公安县时,艰难窘迫到了极点,北畏曹操之强盛,东惧孙权之威胁,而身侧的孙夫人就仿佛闺中的敌国,一道被视为刘备的祸患。他们二人的婚姻,原是一个纯政治的安排。孙权极想与刘备结为长期的同盟,才把妹妹嫁给这位年已四十九岁的半老将军。

47、三英战吕布

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出自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故事背景为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48、白衣渡江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关羽率主力攻樊城,留南郡太守糜芳守荆州,将军傅士仁守公安。刘备力量的发展为孙权所忌,乘关羽远在樊城的机会,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使其放松对东吴的警惕,一面于闰十月命吕蒙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吴军沿江而上,进到寻阳(今广济东北)时,吕蒙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不断清除沿江守军,在说降公安守将傅士仁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太守糜芳开城降吴。吕蒙占据荆州后,抚慰蜀军将士家属,不扰居民,并令陆逊西取夷陵(今宜昌东南)、秭归,以阻刘备增援荆州,切断关羽入川的退路。关羽率军回救荆州未果,十一月西走当阳县麦城,十二月至临沮(远安北)中埋伏被吴军俘杀。

49、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由南北朝梁宗懔(约501~565)撰,是我国最早记录楚地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笔记体专书。现存一卷,以时为序,自元旦至除夕,凡三十八条。记录了古代荆楚地区四时十二月重大节令的来历、传说、风俗、活动等,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神话、农事、生产、婚姻、家庭、医药、文娱、体育、旅游等众多领域。其中关于端阳竞渡、寒食禁火、七夕乞巧、重阳登高等民俗记录,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十月十五夜迎紫姑神的记载,维妙维肖,颇具文学色彩。该记有注,传为隋代杜公瞻作。注中引用经典俗传计68部80余条,说明各种风俗的来源,偶尔也记载北方的节令时俗。

50、宗炳

宗炳(375年-443年)南朝宋画家。字少文,南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士族。东晋末至宋元嘉中,当局屡次徵他作官,俱不就。擅长书法、绘画和弹琴。信仰佛教,曾参加庐山僧慧远主持的“白莲社”,作有《明佛论》。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因老病回江陵。曾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其《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理论著述。

51、法显西行求法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今山西临汾)人。据《高僧传》,其兄弟四人,但三个哥哥幼年早亡,父亲怕法显早夭,不能成人,所以,就在法显三岁时,就将他送进佛寺里剃度为沙弥,法显虚心向佛,对佛教的信仰越来越虔诚,出类拔萃,卓尔不群,所以被誉为“志行明敏,仪轨整肃”(《高僧传•法显传》)。为求取佛律,法显于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自长安出发,涉流沙、逾葱岭,徒步数万里,遍游北印,广参圣迹,学习梵文,抄录经典,历时多年,复泛海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经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亚而后返国,后圆寂于荆州辛寺。法显以老年之躯西行求法,为的是一种为法忘躯的精神,把个人的生死抛之法外,为了使佛法在中土得到弘扬而不惜自我牺牲,这种菩萨精神激励了不少西行者,成为一批批西行者求法的精神动力,至使西行路上留下了不少的白骨与孤魂。

52、高僧智顗

智顗,南朝陈、隋时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公安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十八岁投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二十三岁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证得法华三昧。并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53、李白作《荆州歌》

《荆州歌》是李白初出蜀路过荆州(今湖北江陵时)所作。荆州歌是古题乐府杂曲歌辞。《乐府诗集》卷七十二列于《杂曲歌辞》,又名“荆州乐”、“江陵乐”。《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二·荆州乐》郭茂倩题解:《荆州乐》盖出于《清商曲·江陵乐》,荆州即江陵也。有纪南城,在江陵县东。梁建文帝《荆州歌》云“纪城南里望朝云,雉飞麦熟妾思君”是也。概括而言,此诗写的是一位农村妇女辛勤劳作之时思念远方丈夫的愁苦情景。全诗笔触细腻,对农家劳作中的细节描写把握得十分恰当,详尽地描摹出勤劳的农家妇女独特的思夫情状,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思妇形象。

54、韩荆州

韩荆州即韩朝宗(686-750年),唐朝政治人物,京兆人,任官至工部侍郎。曾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唐睿宗想要下令推广乞寒胡戏,韩朝宗跟皇帝劝阻。皇帝觉得他的意见很好,就封他为中上考。韩朝宗任官时谦恭下士,提拔后进,曾经推荐崔宗之、严武与蒋沇等人于朝廷,受到当时其他人的尊敬。诗人李白曾写诗《与韩荆州书》赞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希望得到他的举荐。

55、曲江风度

张九龄(673—740年),字子寿,广东曲江人,唐中宗景龙元年进士,在朝历官在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内供奉、封曲江男,中书侍郎、中书令、封始兴伯。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任荆州长史。卒后,唐玄宗赠封他为荆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江南籍宰相,有谓:“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由于他为人“直气鲠词,有死无二。彰善瘅恶,见义不回”,而且他有知本察隐的器识,高瞻远瞩的卓见,在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能为国家安危作出准确的预测,可谓一言卜盛衰。他是盛唐时代民族的先知。张九龄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和政治主见,被誉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56、岑文本

(595~645)唐朝宰相。字景仁。邓州棘阳人。博通经史,善写文章。后更家荆州。14岁时,其父岑之象仕隋陷冤狱,他至司隶府申辩,辞情剀切,官员惊讶,令其作《莲花赋》,下笔即成,观者莫不赞叹。父冤因此得以昭雪,文本也由此扬名。入唐后,先任荆州别驾,继任秘书郎兼直中书省。贞观元年(627),擢为中书舍人,诏诰及军国大事文书皆出其手。忙时拟稿,常令属吏六七人各执纸笔,分别口授,须臾即就,各成文章,太宗深为器重,迁为中书侍郎,专典机要。又与令狐德撰《(北)周书》。其中史论多出岑手。书成,封为江陵县子。贞观十一年(637),NC029洛大水泛滥。时魏王泰盛修第宅,他上奏,劝崇节俭,侈不可长。太宗嘉许,赐帛三百段。贞观十七年(643),加银青光禄大夫,迁中书令,但仍以“汉南一布衣”自称。不营产业,俭朴节省。贞观十九年(645),随太宗出征辽东,负责筹措军中辎重,积劳成疾。四月,在幽州病逝。赠侍中、广州都督,谥“宪”,陪葬昭陵。诗多散佚,仅存诗4首、文20篇。

岑文本之孙岑羲(?—713),字伯华,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睿宗时宰相。岑羲与弟岑仲翔、岑仲秋合称“三岑”。岑羲非常有政绩,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由天官(吏部)员外郎升为中书舍人。此间武三思当权,侍中敬晖欲上表请削武氏王号,众人畏惧不敢执笔,岑羲毅然草拟表书,辞情激切,由此得罪武三思,不久降为秘书少监,转迁吏部侍郎。以清廉守正识拔人才备受称赞。睿宗即位后,累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参知政事,监修国史,删定格令。睿宗延和元年(712年),因参与太平公主谋害睿宗太子李隆基,事情败露被斩,全家均遭诛杀。

岑文本在唐太宗年间亦担任过宰相之职,岑羲是唐睿宗时宰相,祖孙为相,史上罕见。而且岑羲伯父岑长倩在武则天在位时也担任过宰相之职,岑文本、岑长倩、岑羲合称“唐代一门三名相”。

57、岑参

(约715~770)唐代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荆州岑河镇人,岑羲之侄,岑文本之曾孙。少年孤贫,刻苦读书。天宝三年(744)进士,始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中掌书记。天宝十三年(754),随封常清赴北庭,任节度判官,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八年边塞生活期间,其诗歌创作呈现高峰。肃宗时返京,历任右补阙、起居舍人、虢州长史。大历初年(766~768),任嘉州刺史,故称岑嘉州。后欲返故里,因蜀中战乱,终未成行,卒于成都。岑参早年写山水诗,意境新奇,后几度出塞,久佐戎幕,诗境大为开阔,着力描绘军旅生活及边塞风光,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皆为唐代边塞诗代表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等名句脍炙人口。陆游称誉其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传世作品有后人所辑《岑嘉州诗集》8卷。

58、戎昱

(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他是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友》较有名。存诗125首,明人辑有《戎昱诗集》。

59、无闻和尚印刷《金刚经》

元刻本《无闻和尚注金刚经》是元代中兴路(今湖北江陵)资福寺于至元六年(1340年)用朱、墨二色套印的无闻和尚批注的《金刚经》。该经为海内外孤本,原藏于南京中央图书馆,解放前由国民党人士携往台湾,现藏台湾中央图书馆。这部《无闻和尚注金刚经》为经折装,卷首释迦牟尼说法图、卷尾无闻和尚注经图和韦陀像、经文大字、圈点、句读符号等印红色(句读符号也有印黑色),注文双行印黑色。书后有刘觉广于至元六年为本书写的跋文,跋文为:“师在资福寺丈室注经,庚辰四月间,忽生灵芝四,茎黄色,紫艳云盖。次年正月初一日夜,刘觉广梦感龙天聚会于刊经所谶云”。《无闻和尚注金刚经》“注经图”下方四支灵芝恰与刘氏跋文相合。

60、陈友谅

陈友谅(1320~1363),元末农民起义领袖。荆州洪湖人,出身渔家,饱尝生活艰辛。自幼崇尚武艺,至元六年(1340)五月,到玉沙(洪湖)县城考试武科,虽“神力”过人,但名落孙山,只被任为录事。至正十年(1350)八月在洪湖率渔民千余人起义,到至正十三年已有二万余人。后投靠徐寿辉,被封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帅。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利用元军主力在北方与红巾军作战之机,加紧扩充地盘,使其领导的南方红巾军已拥有湘、鄂、赣以及皖、浙、闽部分地区。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杀了徐寿辉,于江州(九江)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随即统军沿江东下,攻打朱元璋的据点应天(南京),因部下或自立为王,或被敌重金收买不战而降,只得放弃江州退都武昌。后经两年的准备,于至正二十三年五月率两湖军马25万(号称30万)并战舰500余艘进攻洪都(南昌),历85天久攻不下,后遭敌火攻,且被切断退路,被迫水上突围,陈友谅的座舰搁浅于泾江口(九江口),在换乘小船出舱指挥战斗时不幸被流箭射中头颅而死。

61、大明贤臣杨溥

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号澹庵。湖广石首(今湖北石首 )人。明朝著名政治家、诗人、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荣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南杨” 。建文二年(1400年),杨溥登进士第,授翰林编修。永乐初年,任太子洗马,侍奉太子朱高炽(明仁宗)。永乐十二年(1414年),因汉王朱高煦诬陷,东宫官属尽遭牵连,杨溥被关进诏狱,在狱中勤奋读书,从不间断。十年之间,将经书史籍通读数遍。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杨溥获释出狱,授官翰林学士。仁宗建弘文阁,命杨溥掌阁事,旋即升任太常寺卿。明宣宗即位后,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典机务。宣德九年(1434年),升礼部尚书。明英宗即位后,与杨士奇、杨荣等同心辅佐。正统三年(1438年),升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在内阁共十六年,于杨士奇去世后接任任首辅(1444—1446年)。他有“相度”,为人谨慎,有时就连上朝时也总是低头循墙而行。晚年时眼见王振权势益振,却无能为力。杨一生著作甚丰,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台阁体”作家之一,惜其著作大多失传,今存《杨文定公文集》《云水录》及少量诗作。

62、一代名相张居正

大明朝宰相(1525-1582),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荆州城东门外的草市,字叔大,号太岳,少名白圭,又称张江陵。参加郡试时,大司徒李士翔替他更名为居正。张居正自幼好学,5岁启蒙,7岁即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为举人,23岁中进士,被称为“江陵神童”,驰名湖广。他幼年读书的地方,位于荆州城东门外的古柏堂。张居正23岁经会试、殿试取中进士。三年后由庶吉士(见习官)升授翰林院编修。他43岁进入内阁,当上了大学士。48岁成为内阁首辅(宰相)。前后主政10年。其时国家危机四伏,为维持明王朝的统治,他厉行改革,于万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行”。万历六年提出丈量天下土地,使大地主豪强隐瞒的土地被清查出来,改变“小民税存而产去,大户有田而无粮”的现象。万历九年又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及各项杂税合并,按亩折纳,征收银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他任用名将戚继光等练兵,加强防御鞑靼贵族的攻击掠夺,使明王朝北部边关数十年无烽火之惊;任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成效卓著。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变了嘉、隆以来政治混乱,财政匮乏的窘境,国势出现中兴景象,受到上至皇帝、下至僚佐的敬重,李贽赞他为“宰相之杰”。万历十年病卒于北京,谥“文忠”。

63、公安三袁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荆州公安人。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荆州公安人。万历十四年(1586)礼部会试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万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惫极而卒”。终年41岁。光宗继位,赠礼部右侍郎。在文学上既反对模拟复古,又注重学习前人“古文贵达”的精神,先后发表《论文》上下两篇,在中国文学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两篇论文批驳前后“七子”违反文学发展规律,倡导剽窃蹈袭、复古倒退的谬论,主张作家应“从学生理,从理生文”。万历二十六年,三袁共同发起,在北京西郊崇国寺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著有《白苏斋集》22卷行世。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号石公,又号六休。荆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万历十六年(1588)乡试中举。翌年考进士落第,回乡与因公归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学问。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万历二十三年出任吴县县令,不到两年,“一县大治”,“吴民大悦”。但他厌恶官场陋习,曾七次上书辞职。宰相申时行赞叹“二百年来,无此令矣”。获准离任后,遍游东南名胜,写下《虎丘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名篇。万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后任京兆校官、礼部仪制司主事。又作《满井游记》《徐文长传》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辞世,他悲痛不已,告假归里建“柳浪馆”,栽花种柳、吟诗著文、参禅悟道、闲游山水达6年之久。万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礼部仪曹主事,两年后调任吏部验封司主事,致力整顿吏治。著名的《摘发巨奸疏》就作于这时。万历三十七年,被派往陕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获假南归,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文学要表现个性,道出真情,“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随着时代前进,文学应不断创新。传世的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笺校》本。

袁中道 (1570~1626)明代文学家,“公安派”领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荆州公安人。16岁中秀才,以豪杰自命,性格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佛家之书。成年后科场考试,几经落第,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34岁时才考中举人。考进士又多次名落孙山,从此更加纵情山水,学禅悟道,以诗酒自娱。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而隐居玉泉山读书学佛、修身养性,但未移昔日处世之志。万历四十四年考中进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此间他系统地整理、校对、出版了两胞兄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万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两年后病逝于南京,终年57岁。他的文学主张基本与两胞兄相同,反对模拟剽窃,崇尚个性。著作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

64、章华寺

章华寺位于湖北省沙市太师渊,为荆楚名刹。据寺内碑文载,该寺始建于元代泰定年间(1325年)左右。清代章华寺重修。鼎盛时期占地约14.7万平方米,殿宇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有山门、天王殿、财神殿、韦驮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弥陀殿、藏经楼、禅堂、念佛堂、净月堂、斋堂、客堂、方丈室等主体建筑,规模巨大,雄伟壮观。整座寺庙为宫廷式建筑格局,布局合理,金碧辉煌。隋唐年间,即有隐修在战国楚宫章华台上结庐修行,元 时修建丛林。章华寺同汉阳归元寺、当阳玉泉寺并列为湖北三大丛林,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65、太晖观

太晖观位于荆州城西门外太晖山上,距荆州市3公里,是文物旅游景点和游览胜地。太晖观原是明代湘献王朱柏所营建的王宫,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开始兴建。朱柏建造这所王宫,在规模和装饰方面都超过了当时所规定的等级建制(如雕有盘龙的石柱),即将竣工时被人告发,说他有反逆之心。朱柏恐惧,将王宫改为道观,名曰“太晖”。崇祯八年曾重修,有“遍数琳宫,独此雄甲荆楚”的美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6、万寿宝塔

万寿宝塔矗立于万里长江第一矶——荆江大堤观音矶头之上,系明朝第七代辽王朱宪火(节)藩封荆州时,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遵嫡母毛太妃之命,为嘉靖皇帝祈寿而建,历时4载。万寿宝塔通高40.76米,八面七层,楼阁式砖石仿木结构。塔基八角各有一汉白玉力士为砥柱。塔内一层正中有接引佛一尊,身高8米,肃然威严,塔体内外壁嵌佛龛,共有汉白玉坐佛87尊,神态各异,造型超绝逼真。部分塔砖烧制独特,成正方形,图文并茂,品类繁多,计有花卉砖、浮雕佛像砖、满藏回蒙汉五种文字砖共2347块。塔砖来自全国8省16个州府县,均为各地信士所敬献。塔身中空,内建石阶,可盘旋而上至各层,每层向外洞开四门;依门俯瞰远眺江流城廓美不胜收。塔顶为葫芦形铜铸鎏金,其上刻有《金刚经》全文,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物。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7、荆南书院

荆南书院位于湖北江陵,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知府邱天英所建。中为乐育堂,稍西有讲堂、退省堂、敬一亭,东有私淑堂、雨化堂各2间,侧有射圃、井泉及厨湢等。又置田78亩,以供师生课读之资。乾隆三十年(1765)知县吴耀龙划拨龙州老淤田470余亩归书院。五十六年又划新淤田750多亩入书院,后嘉庆三年(1798)、道光五年(1825)、咸丰五年(1855),均有捐赠田银者。同治元年(1862)知府唐际盛重修,增加课额。光绪五年(1879)知府倪文蔚重修。二十九年(1903)改为府中学堂,内设师范及高等小学堂。晚清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王柏心在“荆南学院”主讲二十余年,并长期从事著述,硕果累累,业绩丰厚。

68、春秋阁

位于荆州市中山公园境内,是因关羽镇守荆州后的纪念性建筑。阁内供奉关羽拜读《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阁。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后毁于一场大火,唯春秋阁幸免于难。1934年重建。建筑灵巧庄重,古色古香。阁楼高13米,阁楼内供有关羽读《春秋》塑像,生动传神,还悬挂有“三英大战吕布”等画及名家所撰写楹联。阁楼南面草坪上塑有关公赤免马。阁楼东邻孙叔敖墓,西邻游廊,北濒便河,南望市中心,环境幽静。

69、荆州满蒙驻军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子信、靖南王耿精忠起兵叛清。吴三桂起兵云南,挥师北上,湖湘沦陷,举国震动。康熙命都统巴尔布、前锋统领硕岱率满洲精骑三千,日夜兼程,赶往荆州扼要守险。使吴三桂军不敢越长江一步,并历经八年最终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二十年(1681年),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云南已经恢复,其湖广荆州、陕西汉中应设兵驻防。荆州应设满洲将军一员,副都统二员”(时全国驻防点有97处)。康熙帝从其议。于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荆州驻防正式设立。最初驻防八旗兵三年一换防,康熙中期后改为携眷长驻,时间长达228年。荆州市现有回族、土家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等3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4.3万人,其中荆州城区有28个少数民族,以回族、土家族、满族居多,荆州的满族多是驻防荆州旗人的后裔。

70、沙市开埠

沙市区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沙市原为湖北省省辖市,现为荆州市中心城区。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指名要求沙市开埠——日本人可能最熟悉荆州城和沙市的关系,在深沟高垒的行政性中心城市之外,还有着经济发达的“城下町”,这是日本最常见的城市形式。此后数十年间,沙市迅速成为湖北最发达新兴城市,一度号称“小汉口”。至20世纪初期发展成湖北省第二大良港。沙市区南北最宽相距26千米,东西最长相距29.7千米,总面积492平方千米(中心建成区面积47.7平方千米),人口61.04万(2010年)。沙市历史悠久,已有三千多年的人文历史,自古就是“三楚名镇”,附近有历经20个楚王、定都长达411年的楚都纪南古城,有万寿园、章华寺等人文景观。

71、辛亥革命军攻克荆州

为响应武昌首义,1911年10月18日晚,驻宜昌的清军新军中革命党人唐牺支宣布起义并光复宜昌。为减轻清军对武昌的压力,巩固长江上游地区,唐于11月19日兵分四路直逼荆州,战至25日,先后夺取八岭山、万城堤、秘师桥、梅槐桥等外围阵地,进逼荆州城,对清军形成包围之势,并切断清军物资弹药供应。11月26日至12月6日,经过艰苦战斗,各路会攻荆州,并占领草市。7日,湖南西路安抚王正雅、安襄郧荆招讨使季雨霖来援,义军军威更盛。10日清军左副都统恒龄自杀,13日将军连魁投降。16日唐部占领荆州城,在荆州道署设荆宜司令部。

72、洪湖革命根据地(瞿家湾)

1930年7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与红六军在公安会师。又先后在公安南平、江陵普济召开两军前委联席会议,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孙德清任参谋长。1931年6月16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瞿家湾召开扩大会议,成立湘鄂西临时省委。1932 年1 月22 日至30 日,湘鄂西省党的“四大”在瞿家湾召开,选举产生了正式的湘鄂西省委。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配合各地区革命斗争,为积蓄和发展中国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瞿家湾镇位于湖北洪湖,全镇国土面积42.5平方公里,镇区面积7.5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耕地面积13715亩,大湖养殖水面10万亩,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瞿家湾是一块红色的土地,革命的火种曾经在这里保存和燃烧,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革命先烈曾在这里浴血战斗过,昔日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首府就坐落在这里一条饱经沧桑的老街上,这条老街也早已列入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存有革命旧遗址39处,成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湖北省国防教育基地。

73、洪湖赤卫队

《洪湖赤卫队》是于1961年上映的歌剧艺术片电影,由谢添执导,由王玉珍等主演。1930年,湖北沔阳县委为配合红军行动,暂时把赤卫队撤离彭家墩。国民党保安团与彭家墩恶霸、白极会头子彭霸天趁红军转移暂离洪湖之际,卷土重来,妄图复辟。洪湖赤卫队在乡党支部书记韩英和队长刘闯的带领下,与敌人展开了艰苦曲折的斗争。王金彪叛变,韩英不幸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韩英始终坚贞不屈。赤卫队在党的领导和乡亲们的支援下,坚持斗争,终于打回了彭家墩,击毙了彭霸天,消灭了保安团和地方反动武装,红旗又在洪湖上迎风飘扬。这部原创歌剧是根据贺龙将军的姐姐贺英的革命故事改编,歌剧《洪湖赤卫队》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被拍成电影后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74、荆江分洪工程

荆江大堤水利工程1954年建造,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具有直接保护荆北平原防洪安全的作用。大堤上起荆州区枣林岗,下至监利县城南,全长182.35km。堤防保护范围包括荆江以北,汉江以南,东抵新滩镇,西至沮漳河的广大荆北平原地区,直接保护荆北平原500万人口和800万亩耕地,以及许多城镇和其他重要资源的防洪安全。荆江大堤被列为长江防洪重点确保工程。三峡工程、葛洲坝等水利枢纽的兴建,极大改善了荆江大堤的防洪压力。如今,荆江沿岸已成为长江航运的重要节点区域。

75、九曲荆江

中国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360公里。藕池口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以北是古云梦大泽范围,以南是洞庭湖,地势低洼,长江带来的泥沙在此大量沉积。东晋时代开始筑堤防水,围垦云梦大泽,至明代形成北岸荆江大堤。由于泥沙不断沉积,河床已高出两岸平原,成了“地上河”。北岸靠180多公里的荆江大堤保卫富饶的江汉平原。大堤经多次全面整修,防洪能力有了提高。

76、江汉沃野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为两湖平原的北部,是湖北省粮、棉、油、水产基地,地下有石油、石膏、岩盐等矿藏。因其由长江、汉江冲积而成,故名“江汉平原”。平原西起枝江,东至武汉,北抵钟祥,南至长江以南的基岩低丘,与洞庭湖平原相接,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除边缘分布有海拔50~100米的缓岗和低丘外,均为海拔35~21米的低下平原。地势低洼,从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汉江、东荆河及长江依势向南东流。平原由古“云梦泽”演变形成,水网交织,湖泊成群。据不完全统计,百亩以上的湖泊有600个以上,较大者有洪湖、汈汊湖、排湖、大同湖及长湖等。荆江曾自由摆动在平原上,曲流发育,有大弯16个,向称“九曲回肠”。

77、洈水风光

位于松滋市西南约30公里,是融山、水、洞、林、泉于一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286平方公里。景区内有著名的洈水水库,由亚洲第一大人工型土坝围制而成,库形如珊瑚,库水湛蓝,水质优良。景区内树木参天,溶洞成群,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景区内还有战国古墓葬遗址、吴三桂屯兵遗址、湘鄂古驿道遗址、晋代古刹灵鹫寺等,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78、洪湖荷风

位于洪湖市西南部的洪湖,面积760平方公里,是湖北省面积最大、有机物含量最丰富的淡水湖,也是全国重要的淡水渔业基地,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每年7-10月,可乘船到湖中赏荷、采莲,领略渔家风情。

79、八岭松风

八岭位于荆州古城西北20公里的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八岭山又称龙山,林木葱郁,古木参天,花草缤纷。因“纵岭八道,蜿蜒若游龙”,被古人视为风水宝地。八岭山古墓群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40多平方公里。山中古墓葬密集,尚存特大型、大型及中型古墓560余座,其中以楚墓居多,明藩王墓次之。墓群延续年代上至东周时期,下至明清,前后达2000年之久。不少墓冢雄踞山头,宛若山峰,构成了八岭山的壮观奇景。史载楚庄王墓在山中,前后陪葬有数十冢,皆列成行。明藩辽简王及肃、靖、惠、恭、庄等诸王墓俱在山北。山上有平头冢、换帽台、落帽台、马跑泉等胜迹。八岭山古木参天,茶海松涛,烟云笼罩,兼有雄奇幽深之胜,故有“不到八岭山,不算到荆州”之说。

80、天鹅洲

天鹅洲生态旅游区南依九曲回肠的荆江河段,北靠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总面积约4000公顷,建有麋鹿和白鳍豚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地处天鹅洲辖区西南部和北部长江故道水域。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是长江中下游保存最为完美,最具独特性的湿地之一。天鹅洲长江故道湿地生物多样性非常突出,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绿色宝库”、“天然动物园”、“自然博物馆”,已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

81、沙市码头

沙市巡司巷轮渡码头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是历史悠久的百年老码头。在荆州长江大桥建成前,沙市巡司巷轮渡码头是连通荆江南北两岸的主要通道,曾经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辉煌历史,每天由南向北坐轮渡的乘客至少上万。在荆州长江大桥建成后,沙市巡司巷码头的轮渡功能大大削弱。

82、长湖渔村

长湖又名海子湖,位于荆州、荆门、潜江三市交界处,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东西长30公里,湖面平均宽4公里,水域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水资源十分丰富,湖内盛产鱼虾、菱藕等水产品,是各种水禽的天然栖息地,水产业也一直是当地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83、盐卡新港

荆州新港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是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和交通枢纽。顺长江而下476公里抵武汉,1603公里抵上海,溯长江而上148公里抵宜昌,796公里抵重庆,北邻襄樊、荆门等市,南经虎渡河可通湖南湘、资、沅、澧四水,与湘北数县相接。荆州港主要承担矿建、煤炭、石油、粮食、钢铁、轻纺、机械和化工等内外贸物资水陆转运,荆州港的经济腹地广阔,直接腹地除荆州市外,还扩张至宜昌、荆门、潜江等市部分地区,由于焦枝铁路的辐射作用,间接腹地远至湖南、四川、重庆、河南、山西、陕西等地。

荆州新港是荆州的南大门,也是中西部通往南部沿海地区的重要通道,是连接长江两岸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通往长江上、中、下游的重要交通节点,一直以来被作为水运货物的集散地。

84、临江仙公园

临江仙公园位于荆州长江大桥北岸桥头。明朝正德六年,诗人杨慎获殿试第一,但因得罪明世宗朱厚熜而被发配云南充军,到达荆州江陵此处时,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临江仙》词,于是“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万人传诵。为了弘扬荆州三国文化,因之名为“临江仙公园”。

85、崇湖湿地

崇湖湿地位于湖北省公安县中部的崇湖渔场,是明朝著名文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家乡,有三袁故里之称。总面积1484.43公顷,其中湿地面积1464.23公顷,湿地率高达98.64%,是省级和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有完好的湿地生态环境,景观独特,自然风光优美。因湿地面积广大,公安县也被称为“百湖之县”。

86、粮棉荆州

荆州古称“江陵”,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的中南部,长江中下游,长江流经荆州地域约470公里,接近全省长江干线长度的一半。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阳。是连东西、跨南北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川湘鄂经济纽带和长江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国家轻纺工业基地、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称誉,特别是水产品的产量和加工量来说,荆州当之无愧被称为全国重要的粮棉油主产区。

87、荆州大白刁

荆州大白刁是湖北省荆州市的水特名产,主要分布于庙湖等淡水湖中,味道鲜美可口。荆州大白刁学名翘嘴鲌,其体型细长,侧扁呈柳叶形。背部青色,体侧银灰色,腹部纯白色,背鳍、尾鳍灰黑色,胸鳍、腹鳍、臀鳍灰白色。头背面平直,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头后背部隆起,鳞小,侧线明显,前部略向上弯,后部横贯体侧,中部略下方。三年养殖个体平均体重为1.5-2.0千克。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新爽口,深受消费者青睐。2013年“荆州大白刁”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88、江汉油菜花海

每年三月中旬到四月中旬,江汉平面的肥沃原野上,一片灿烂的金黄。蜂蝶飞舞,白墙黛瓦,掩映花间,农人扶犁,狗吠舍前,形成了一幅乡村水墨山水画卷。此地成了名闻遐迩的自驾游和赏花踏春胜地。

89、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划龙船、龙船赛会等,是端午节的习俗,也是在战国就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赛龙舟前会举行各种祭祀、纪念仪式,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含有迷信色彩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是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以求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表达人们内心良好的愿望。

90、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也称荆河戏,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以本地弹腔吸收昆腔和高腔的优点融合而成。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传统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荆州花鼓戏原为天沔阳花鼓戏,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2006年6月9日,荆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1、马山民歌

马山民歌是流传于湖北荆州市马山镇一带的汉族民歌形式,代表了江汉平原民歌的总体形态特征和音乐特色,具有浓郁的原生态风味。其旋律流畅动听,节奏鲜活明快,歌词凝炼精辞,通俗易学上口。它奇特的五句成歌、句尾点题的唱词结构,是荆楚文化的一大瑰宝。“喇叭调”“伙计调”“嘚嘚调”“叮当调”“哦嗬调”五大调和五句子歌更是闻名遐迩,久唱不衰,在民间广为流传。马山民歌内容涵盖历史朝代故事、生产生活知识、四季花鸟虫鱼、婚丧习俗礼仪、节日玩灯贺彩等各个方面。种类有田歌、号子、小调、灯歌、儿歌、风俗歌、宗教歌等数十种。田歌中的“五句子歌”在马山民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五句子歌”又有“喊五句”、“赶五句”、“穿五句”之分,曲体结构差别较大,基本旋律大同小异。

92、鼓盆歌

鼓盆歌是一种湖北地区非常古老的汉族曲艺形式,其起源可以元溯到《诗经》和《周易》的记载,具体的形成年代已无法确考,战国时期成为华夏民族音乐表现形式的三大类别之一。战国时庄子妻死,鼓盆而歌,鼓盆歌后来就一步步走向丧礼。鼓盆歌主要流行于江汉平原的荆州一带,源于古代丧礼“扑一个盆子当鼓打,唱歌陪丧家”的汉族民俗活动,故又俗称“丧鼓”“丧鼓歌”和“打鼓闹丧”,鼓盆歌其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或二人自击鼓板独唱或对唱。“鼓盆·击缶”以娱乐内容和丧礼习俗的共存持续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93、九八荆江抗洪

1998年夏天,长江发生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先后出现8次洪峰,宜昌以下360公里江段和洞庭湖、鄱阳湖的水位,长时间超过历史最高记录,九江告急、荆州告急、武汉告急,抗洪抢险成了长江沿线的一致行动。在长江抗洪抢险最危险的时刻,人民解放军大规模投入抗洪抢险,30多万部队紧急驰援。九八抗洪的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强大凝聚力,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主义气概,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

94、荆州长江大桥

荆州长江大桥(公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是207 国道跨长江的一座特大型桥。桥位处江面宽约3000米,江中有一沙洲,称为三八洲。三八洲将桥位分为南北两汊,其中北汊宽约700米,南汊宽约450米,三八洲长约1100米。桥梁全长为4 177.60米。荆州长江大桥于2002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大桥构成复杂,技术含量高,桥梁结构包揽国际国内大跨度桥梁多种形式,被国内桥梁专家誉为“中国桥梁建设的博物馆”。

95、欧阳山

欧阳山(1908—2000),现代作家,原名杨凤歧,笔名凡鸟、罗西、龙贡公等,原籍荆州。1923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那一夜》。1926年主编《广州文学》周刊,并于该刊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玖瑰残了》。1927年组织“南中国文学会”,到上海后连续写了《桃君的情人》《莲蓉月》《爱之奔流》《密斯红》等七八部长短篇小说。1933年参加“左联”,创作有短篇集《七年忌》《生活的烦恼》《鬼巢》和中篇《青年男女》《崩决》。抗战期间积极投身抗日文化活动。1944年去延安农村深入生活,1946年完成长篇代表作《高干大》,其创作思想和风格发生重大变化。解放后,担任广东省文联、作协的领导工作。从1957年开始,致力于酝酿达15年之久的多卷本系列长篇小说《一代风流》的创作。其小说创作,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白描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

96、王竹溪

王竹溪(1911—1983年),中国理论物理学家,公安县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5月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1938-1944年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1946-1952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副校长等职。曾被选为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科学》副主编、《物理学报》主编;教育部理科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他在理论物理的各领域,尤其是热力学、统计物理和数学物理等方面做过重要工作,一生培养了大批物理学家,在统一我国的物理学名词、发展计量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为发展中国的物理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著作有《热力学》《统计物理学导论》《特殊函数概论》(与郭敦仁合著),还编纂了独创的《新部首字典》。

97、李青萍

李青萍(1911-2004),荆州人。1931年考入武昌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由武昌美专校长唐义精推荐到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学习。1935年新华艺专毕业,留上海闸北安徽中学任教。1937年在新华艺专研究生班攻读西画。李青萍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画家,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蜚声国内外画坛。她的画作奇想联翩,浪漫多彩,处处显露出独创的艺术魅力。画坛巨擘徐悲鸿亲自为她选辑、作序、出版《青萍画集》;丹青大师刘海粟赞曰:“今之西画引进中国,只有你与我为先躯”;白石老人为之题词称颂。她的画展轰动东瀛,以其绝妙奇特的泼彩画享誉中外,而她丰富传奇的个人经历,折射出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轨迹。

98、关肃霜

关肃霜,原名关鹔鹴,1928年出生,满族,荆州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她出身艺人家庭,父亲关永斋是京剧鼓师。关肃霜戏路宽广,技艺方面,她长于武旦和刀马旦,反串小生、净角也别具一格。代表作有《打焦赞》《扈家庄》《战洪州》《白门楼》《周瑜归天》《铁弓缘》《辛安驿》《白蛇传》《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等等。她长期在云南边疆,先后演出了《多沙阿波》《黛诺》《佤山雾》等反应彝族、景颇族、佤族少数民族生活的剧目。

99、引江济汉运河

2010年3月,引江济汉工程在长江荆江河段开工,工程从荆州区李埠镇长江龙洲垸河段引水到潜江市高石碑镇汉江兴隆段,地跨荆州、荆门两地级市所辖的荆州区和沙洋县,以及省直管市潜江市。“引江济汉”工程旨在从长江干流中开挖一条人工运河向其第一大支流汉江“补水”。按照规划,工程从长江荆州段龙洲垸引水至汉江潜江段高石碑,全长67.1公里,主要任务是满足汉江兴隆以下生态环境用水、河道外灌溉、供水及航运需水要求。

100、小城大爱

2015年6月1日21时30分,隶属于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东方之星”号客轮,在从南京驶往重庆途中突遇罕见强对流天气,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442人遇难。事件发生后,各部门以及沿江省市等调集动员了大批专业搜救人员、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以及沿江地区群众,克服重重困难,采取空中巡航、水面搜救、水下搜救、进舱搜救和全流域搜救相结合的方式,在事发地及下游水域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拉网式搜寻,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美德。

 

责任编辑:麦穗儿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价值判断。 1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8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国际艺术文献译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仁和古玩城邮编:100050
电话: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邮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3029211号

页面执行时间:39,140.63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