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书法家吴晓平作品欣赏
- ·下一篇文章:已经没有了
名家推荐——吉祥

吉祥
▌吉祥
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工作室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家、策展人,人美社“人美美术馆”艺术推广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蒋兆和学会会员,无锡倪云林艺术研究会理事;曾任人美社北京朝花书画社法人。
关于艺术和市场的点滴思考
文/吉祥
当温情面对现实,理想纠缠于理性。当艺术家遭遇生存的困境,能挣扎多久考验我们信仰正确与否和坚定的程度,不能仅凭内心的热情。
身体的老去伴随岁月的流失,也可说生命本体渐入如期而至的成熟。
对于仍旧执着于艺的人,生活消减了少时梦想之热度;对于已经“成熟”的从艺者,恐怕已经把艺术当作了骗局。
总之,我们还是必须面对现实。

▶《山水小品》 33X33cm 纸本
于是生活中多了工作的劳碌和快乐,却也少了对“自然”与“人生意义”驻足品味的闲暇,少了那些无序追逐青春气息的活跃,少了对未来虚空的憧憬。我们是需要放弃理想还是坚守阵地不管不顾“庸俗”人士的言语?需要折中理想和现实?还是彻底否认他们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想坚守艺术追求的人,必当有此诸多困惑,我们时刻面临选择。画家对艺术方向的选择从开始就命定了他未来艺术的成就。画家的“方向选择”就是判断他是否真诚、是否有追求的基础标准。起点错了,未来作品的经典与深度从何谈起?

▶《山水小品》 33X33cm 纸本
我们的现状是: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文化,因为文化效用需长远显现或者说暂时不切合当下实际,因为文化之为虚而不实。于是“文化”被利用,成为用“虚有品牌”套取既得利益的名词。人之本性选择了当下利益和利于个体的利益,顾不及“文化”给人类带来的长远和共体的利益。所以人不能从容于生活,不再静心追问生命是什么,意义在哪里、何处来何处去之类的问题。人们无心去想也想不出什么是更真实的、更本真的文化,人渐渐被物质裹挟,没有了反思和追问的习惯。当然这是作为非圣人、非神灵的人的顽症而不可避免,更让人担忧的是,以文化为职业的人也都不自身追问和反省,更谈不上对别人真诚的“仁”和“义”的文化帮助,使得文化的作用淹没在了史无前例的全球商业战争的海洋里,局限在功利主义而非实用主义之中,限制在夺取眼前小利小名而非对长远的大的势利衡量。这个世界怎么了?

▶《山水小品》 33X33cm 纸本
这样的结果是:在商业极度发展以至唯利是图、利益第一、利益最大化的背景下,使得传统文化伴随新的社会和生活的变化而凸显矛盾,文化产业的合理性实为畸形。大多文化产业只剩下产业而没有文化,文化没有了导向的和反思的作用,文化产业变得没有了精神力量。“文化人”被广泛收编到各个政治的和经济的岗位上,智慧的和有家族根基的人成为“领导”或者“老板”。那些有条件成为文化精英的人,转身做了经济操盘者;产出精神研究成果的文化机构,诸如研究所,画院等,很多成为教学产业机构或者套用国家文化资金的机构;大学里的精神导师被学生称做“老板”,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招生成为羞答答的市场办班;连包含文化内容的宗教实体组织也在电视台公然做开广告招揽钱财。文化的作用只剩下效益,没有了精神独立;有些文化人也没有了人格独立。这个世界怎么了?

▶《山水小品》 33X33cm 纸本
作为文化门类之一的“艺术”,也空前繁荣。当代已成名的艺术家中,作品价格多数已经随着货币的泡沫而泡沫化。于是乎搞艺术的人和以艺术的名义出现的事越来越多:各大高校甚至于医学院都招收艺术生敛财,画廊、拍卖行、文化机构如雨后春笋,文交所、文化股票接踵而至。以艺术的名义盈利,以艺术的名义教导,以艺术的名义批评等等,同样我的“思考”也是以艺术的名义。当然我不反对任何的名义,只是反对以崇高的名义去唯利是图,反对艺术名义的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