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艺术新闻文献交流艺术家展览展会视频中心润例行情专题报道艺购中心
当前位置: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艺术家评论

明镜非台 落笔有声——记著名佛学画家李喜军先生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王瑞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14-11-30 15:25:55

      “林峦若无路,钟磬时出谷。凿石排僧龛,研金画佛屋。日没上方夕,明灯满云木。”宋代诗人韩维在游龙门诗中又云,“一践清凉境,始知人世浊。”然而对于画家李喜军来说,伊水西岸的2100多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3600余品碑刻题记,早已让他忘却了人世的清浊纷扰。松涛石水,悟的只是枯禅寂寂,明月青灯,有的只是寥寥数笔。

      李喜军,蒙族,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自幼酷爱绘画艺术,七十年代跟随恩师王恩德学习绘画,后又受李伯安指导,步入绘画之门已有30年。八五年到《英烈报》报社任美术编辑工作,时有十年。九五年到洛阳市烈士陵园从事宣传工作至今。曾在报刊杂志发表过多次作品,亦有小篇连环画发表,也研究雕塑艺术,制作了不少青铜工艺品。近年来潜心研究中国人物画和写意花鸟,从传统入手,注入现代意识,博采众长,吸取姊妹艺术的精华,大胆的把西画与中国水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紧紧地把握自身的审美取向,突出个性,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李氏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鸿艺俱乐部会员。首届“盛世中华”全国书法、美术作品大展赛二等奖,首届“太白杯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中国书画名家名作典藏”第二集入编两副作品,并出版书画家邮政明信片和邮政邮票,“感动中国”艺术专箸入编两幅作品。被评为“中国最具艺术价值和收藏潜力的50强书画家”。

      李喜军先生90年代初开始着力龙门石窟系列创作。在他看来,旧的、山水画对石窟、佛像的表现太过落后和粗糙,没有从根本上突出佛像自身美感和特质。“就像小鸟掠过一座满是宝石的矿山,那种美让你忍不住停留、休憩、沉溺”。自1969年上山下乡回到洛阳之后,李喜军自己也记不清多少次踏上伊水之上的龙门桥,多少次在烈日冷雨下仰望石窟艺术的圣光,又有多少次用自己的心和画笔抚摸中华文化的明珠。

      龙门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而关于这座有关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甚至中外交通“艺术博物馆”的系统记录,尤其是绘画表现的记录一直不尽人意。“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人们都了解龙门石窟,都能为石窟的宣传、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喜军先生如是说。“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佛窟艺术之美,是我佛画创作的初衷”。

      李喜军先生画佛画,不是从单纯崇拜的观点来画,而是从佛窟艺术的美学观点进行再创造。“这些千百年沉睡在大自然中的艺术品,很少有人可以经常看到,所以我想,可以通过绘画再创造,让更多的人能领略到佛窟艺术之美。”李喜军先生的佛画,其不同凡响之处即在于“再创造”这点上。其作品,已不再是一般的临摹与简单的再现,而是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思,赋予笔下的佛陀以新的灵魂和生命。可以说,他的佛像画,既是从佛窟像中脱胎出来的,又是属于画家所独有的,属于他自己的艺术世界。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李喜军先生放弃安逸闲适的生活,背起历史和文化的重担,披肝沥胆,创作上百幅石窟、佛像画,系统、全面而又生动的展示和记录龙门石窟的风采。不仅如此,他在佛像的画法上也首开先河,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借鉴西方写实技法,并且利用雕塑、篆刻之智慧,开辟了属于自己的一条艺术道路。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喜军先生在写实的基础上,开创了写意石窟佛像的新境界。应当说,“写意”不是专门赐于艺术哲学享用,也成为绘画形式中艺术审美的品评标准。而成功的写意石窟佛像在艺术成就上更是山外之山。但李喜军先生做到了,他笔下的佛陀菩萨,威而不惧,慈且庄严。

      那一尊尊充满了生命活力,极富人间气息的佛陀就像刚刚离开幽禁千年的洞窟,重新降临于人世;那一幅幅古色斑烂的画卷,不仅浓缩着艺术之美,似乎也浓缩着人类漫长的文明之梦,它留给人们的不只是艺术的享受,还有历史的思考。

      如果说李喜军先生的佛像代表着他深厚的国画笔力,那么他笔下活色生香的洛阳牡丹更显示着他热情洋溢的赤子丹心。众所周知,洛阳牡丹始于隋朝,盛于唐朝,甲天下于宋朝。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 相传武皇某年冬游上苑,令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李喜军先生不仅着迷于洛阳牡丹的华贵绚丽,更是欣赏它的傲骨气节。

      牡丹自古就被人认为是富贵繁荣、美好幸福的象征,牡丹也是国画的重点题材,而写意牡丹,很多画家过于追求“意”而失去“真”。李喜军先生的牡丹画,闪耀小写意的飘逸灵动,却又谨遵写实手法的严谨。他笔下的洛阳牡丹,百余画中,千姿百态,无一雷同。或以贵妃醉酒、或以似醉非醉、或姿倾月魂,以千变万化的逼真感跃然纸上,在隽秀中透出高雅,在艳丽洒脱中蕴涵端庄、雍容华贵、风姿绰约、气韵生动。

      每年谷雨过后,总会有一位其貌不扬的长者,端坐国花园的牡丹丛中,风吹仙袂飘飘带,不远处的伊水河的暖风送来阵阵禅意。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飘逸的不是霓裳,是闲静的追求。醉人的不是花香,是诗意的丹青。明镜非台,落笔有声。

 

责任编辑:麦穗儿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价值判断。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5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国际艺术文献译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仁和古玩城邮编:100050
电话: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邮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3029211号

页面执行时间:15,453.13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