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艺术新闻文献交流艺术家展览展会视频中心润例行情专题报道艺购中心
当前位置: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文献交流访谈人物访谈

专访姚仁喜:一位“未出柜电影人”的建筑独白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毛茜、李颜  来源:崇真艺术网  发布时间:2016-03-10 15:11:21

“建筑应是众人活动的剧场…应该彰显场域精神,让人们自觉地扮演各自的角色,各自地生活在此剧场中…”。

——姚仁喜

建筑师姚仁喜

建筑师姚仁喜,「姚仁喜|大元建筑工场」的创始人,以构筑文化建筑及心灵场域响誉国际。作品横跨各种建筑类型,近年来知名的文化建筑项目:兰阳博物馆、乌镇剧院、农禅寺水月道场、法鼓山文理学院、故宫南院等,受到国际建筑届的广泛赞誉。姚仁喜擅长将人文与历史观点融入建筑空间设计,呈现独特的在地文化与场域精神,利用建筑元素掌握流动的人类情感,以戏剧化的空间营造诗意满盈的精神场所。

姚仁喜建筑主题展「内境•外象」近日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盛大开幕,展览通过展示融入电影及音乐的大型装置、建筑代表作品的草图、模型、纪录影像、主题讲座等多维度呈现姚仁喜的内在思维与哲学理念。

开幕当天,作为佛教信徒的姚仁喜刚刚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闭关修行,他告诉我,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人和讲这么多的话,有点不太习惯。都市人忙于奔波,常常忘记和自己相处,而闭关就成为修正和了解自己的有效途径。“我们平时的生活有很多外在的限制,生活被拖着走,就像被行事历控制,闭关就没有这些行事历。这期间会有很多焦虑,但也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自己的时刻。让我们了解自己,一旦无事可做的时候,那个焦虑有多严重”。

「内境•外象」展览现场

建筑作为设计者精神性的物化体现,将其幻觉与潜意识置于建筑之上,在常人眼中这一繁复过程却被姚仁喜称为是“无为而为所不为”的结果。他喜好自然状态下生发而成的设计灵感,不做作,崇尚保有一颗童心,才能让热情保持鲜活的状态。虽然“闭关”未必成为姚仁喜修为的唯一方式,但正如他用长镜头的方式来完成对建筑的想象一般,“闭关”或许也成为他用长镜头的方式看自己,在建筑执业生涯的四十年里,提醒自己,不忘初心…

「内境•外象」展览现场 建筑细节效果图

T= 崇真艺客 Tureart

Y= 姚仁喜 Kris Yao

T:如果从您1975年毕业来算,做建筑师也有40年的时间了,从一位建筑师的成长来看,40年很长吧?

Y:长啊,四十年好可怕。

T:有哪些是您始终坚持的,又有哪些是已经改变的了?

Y:答案很明显,随时都在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一切都在变。

关于不变,我想,刚刚我太太任祥在楼下讲座中所讲的,我不变的是“初心”。Passion我们叫做热情,对于建筑的喜好,我能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能量,这一点我是幸运的。 因为我们做很多事情都容易变得疲劳,我很幸运就是我对建筑,没有这种疲劳感,一直都保持着热情。所以每个案子对于我来讲就像第一个案子一样,新的,那种兴奋感是新鲜的。

也不是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就是觉得这一点很值得自己珍惜,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很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复杂性很高,比起绘画、雕塑等都要复杂。我常常说建筑和电影大概是最复杂的两种艺术形式,而建筑相对可能更复杂一些,因为建筑有重量,电影后期还可以依靠剪接、配音等技术进行修改。建筑就是蛮难折腾的一个东西,因为它的复杂性很高,变化很多,吸引人的地方层次也特别多。当你谈到建筑,也会谈到色彩、质感、空间、光影、雕塑的造型、甚至超越着一切形式之外的哲学和理念,这是一件很有意思,很好玩的事情。

展览现场 法鼓山农禅寺·水月道场 建筑模型

T:您从最初对建筑的理解直至当下,感受的层次也是不断丰富的吧。

Y:对,我觉得“建筑”作为一种行为就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欲望,‘to built’就是去构建一个东西,并非一定是为了一个功能。中国“有巢氏”发明了造房子的方法,“有巢氏”并不见得就代表了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行为。刚开始很可能是为了需求,可是这种需求在最初就是萌发自一种原始的欲望,就是‘to built’去‘构建’,在这件事情上面来传达一种艺术的企图,就像是把一个石头叠到另一个石头下,把一块砖砌到另一块砖上;小孩子都很喜欢玩积木,这都是有道理的,喜欢构筑一件事情,是一个人很原始的需求。

我不太相信,‘功能’先于‘艺术’的说法,因为你可以住在山洞里啊。就像法国几千前的石窟壁画,从功能上那头牛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画和构造一样都是一种原始的欲望,一种艺术的表现,建筑我想也是这样的。

「内境•外象」展览现场

兰阳博物馆

T: 你喜爱电影和戏剧,所以常常用镜头的方式来完成对建筑的一种想象。是否可以理解为你以旁观者的角度与建筑本身拉开了距离,这个距离足以让您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设计本身,更能延展到建筑外更大的背景之下。

Y:我想很多人做建筑是把建筑抽离出来作为某种系统,然后研究这个系统怎么运作,怎么设计,从而有了一套理论,所以建筑是一个独立的抽离的东西。而我对这样的方法比较没有兴趣。

因为我觉得建筑是一种‘情境’,‘情境’在更好的状态中会升华成为一种‘意境’。中国人本来就讲意境,意境是一种心里面的东西,而情境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情境是‘外象’,意境是‘内镜’。我对于建筑这个方面特别有兴趣,所以我的建筑是有人的,是活动的,也是有情感的,因为有人在里面而不是一个独立抽离的抽象系统。

所以,我在想象建筑的时候,就会有很多故事。而且,我觉得建筑不应该是大家都不懂的东西,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其中,城市也是建筑的集合体。它不应该是少数人才知道的系统,像物理、化学,而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感受并产生共鸣的空间。就好比我们去欧洲的某个小镇旅行,就很容易被感动。

苏州·诚品

T:您说过“建筑是戏剧的空间,也是人类情感的容器”,那么您在面对商业项目的时候,如何用这种特别有情怀的方式去创作?

Y:一样的,就像最近我们有一个收到好评的商业项目‘苏州•诚品’,就是一个商业空间。大部分的商业空间进去大门就是挑空、电扶梯、招牌、玻璃幕墙等,千篇一律,它失去了戏剧感。‘苏州•诚品’进门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很大的楼梯,爬到三楼,有光下来,有书店。当时我在设计的时候,业主跟我说,姚仁喜,不要设计这个大楼梯,没人会走的。最后呢?开幕以后大家都走楼梯,一层6米,共三层楼,因为走在楼梯上面是一种秀‘showing off yourself’ ,而且你可以同时看到别人也在这个空间中,所以人即是演员,又是观众。一样是商业空间,可是在这里,人的重要性就变大了,而不是商品。重要的应该是人,而不是商品,只有人开心了才会去消费。

法鼓山农禅寺·水月道场

T:相对而言,您做的乌镇大剧院、农禅寺的水月道场,它们的这种情怀感就会更浓一些。

Y:是的,因为它们做的活动比较‘intensified’,更加浓烈。可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购物也是很浓烈的活动。

一提到商业项目,大家想的就会都一样。坦白讲,很多人在最开始知道农禅寺的时候,就会想说是那种‘雕龙画栋’的传统意识。没有人想到一个寺庙进去以后会是一个水池,可是那个水池,虽然好像功能性很弱,可是让很多人的心情平静,一进去就会沉静下来。就是这样一个水池,在还没有完全建成时,它就已经达到那种效果了。

T:这些效果,是您在设计之前就已经想象出未来的样子?

Y:那是肯定的,可是到了相当程度,做完之后也会带来意外惊喜。

法鼓山农禅寺·水月道场

T:比如在水月道场中,阳光把‘金刚经’投射在空间中的效果就很让人感动。

Y:那个光影比我想象的还感人,如果你要去的话,夕阳的时候,冬天和夏天还会呈现不同的效果,不同的角度看,那个经书上的字会在佛堂中移动。那种运动非常缓慢,但你确实能够感受的到,一种不太能用语言说明的内心感受。

金刚经、佛像反射在空中(玻璃呈现的效果),在水面上的倒影,我最初想象到反射,可是没有想象到效果会有那么强大。

夕阳打进来,佛之语以光的形式进入空间中来,映射在佛堂圆柱上,字跑的比较快就有点像西藏转经轮的感觉。

这个建筑在水边很平静的时候,它反映出来的倒影是‘真’,当风开始吹,布幔开始摇摆,水面开始泛起涟漪,这个倒影就开始成了‘幻’。

法鼓山农禅寺·水月道场

T:没有想到的是,您把《金刚经》全部镂刻到了农禅寺的墙面。

Y: 5837个字,8公分厚的预铸玻璃纤维混凝土板刻穿了,一字不漏。据农禅寺法师说,每日清晨比丘尼们醒来,打开房门,第一眼看见的就是被阳光照亮的《金刚经》经文。久而久之,比丘尼们形成了每天早晨沿着长廊一边诵读《金刚经》,一边走向大殿的一种仪式,这让我也觉得很感动。

「内境•外象」展览现场 中钢集团总部大楼 建筑模型

中钢集团总部大楼

T:有人将你的建筑生涯分为两个部分,早期以西方现代主义著称,注重建筑细节,2000年前后,在设计中融入当地风貌、民俗文化和历史元素。你自己是怎么看这种转变的?

Y:别人说了以后好像有点这个意思,但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并没觉得。我们在二十一世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不被全球化影响,很多事情都是一个综合的多元化,多文化的,其实并没有那么明确的‘东方’或者‘西方’的界定,这两者的概念也只是相对的。

最近我在读一本法国人写的关于丝路的书, 2000多年之前中国知道超越匈奴之外,还有其它的国家,一个国家叫做“骊靳” 就是指罗马帝国。中国人觉得“骊靳”那边就是太阳下山的地方,这是在后汉书中写的。罗马那边也有古籍记载有个国家是专门产丝的,就是中国,在这个国家的东边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它们彼此都没去到过对方国家,但是彼此都知道对方,她们文化的交汇点就是中亚,所以我觉得中亚是个很神奇的地方。2000多年前,东西方的文化已经产生了交汇。

我接受的是比较西方的建筑教育,年轻时接的案子和台湾的发展关系紧密,很多是写字楼、办公室、企业总部类的案子。那时候讲究的是效能、精准。慢慢的开始有了一些作品比如宗教类的。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以前不会做,后来终于找到一本秘籍,而是说这一切就是姻缘结果。四十年的设计师生涯也和外界发展有关系的。

还有就是我们在中国文化的环境中成长,这就是我们DNA,在西方建筑中,用文化性的角度去诉说是比较少的。在年轻的时候,比较腼腆、比较不敢讲,不敢用;那么老了,成熟了就无所谓了,比较有胆量了,也熟练了。到了一定的年龄会越来越靠近传统, ‘at ease’ ,可以比较自在、舒服的表达,不拧、可以比较自然的表达出来。

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

T:每位优秀的建筑师内心都会有属于自己眼中认为“好”的设计,在你的职业生涯中,如何定义什么才是“好的设计”?

Y:以给自己的评判来讲就是:不费吹灰之力做出来的,自然而然的,不造作。不要是那种绞尽脑汁去想。那种有点撑不了太久的东西,因为脑子想的很容易改变的。

T:这是您对“好设计”的标准?

Y:对,这就是陆游讲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是一种谦卑的心情。所以你说去故宫去看这些伟大的艺术,比如怀素的‘寒食帖’,他喝醉了写的这个草书,写的太棒了,这个就是忽然出来的,没有提前设计好说,留多少空间、稿子打好啊这些。

我刚讲的是自然而然的角度,完全是从一个创作者的立场、很内心的角度看。那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来说,有些案子我做了以后,很多人会得到共鸣,甚至会说影响到他们某些生命中的状态。这种我觉得也是好的设计,就是它有一些“散”的涟漪,会发散出去,起到了一个好的导向,会有很好的外延性的影响。

乌镇剧院

T: 您会给自己所谓建筑师使命的一种责任吗?就像安藤忠雄所说的,历史印记与未来时代的结合是他作为建筑师的使命?

Y:没有,我没有一个使命感。但我觉得一件事情很重要,建筑和其它艺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建筑有它的‘locality’ 就是由它的地点,地域性,地球上的任何一座建筑只能在地球上的某一点出现,不可能有重复的。存在唯一的地域特色,每一个地点都有它自己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历史、文化甚至每一座建筑往下去探索,都有非常独特的可能性,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建筑和其它艺术不一样的地方。它是根植于一个地点成长出来的、呈现出来的结果。即使我做了一个美术馆,下次我在另一个地方建另一个美术馆,它们都不可能一样。场景、背景的地域性造就了它们的特异性。

当然如果你要说使命感的话,这个是我给自己的一个期许,就是在做一个建筑时,把那个地方的地点感发挥出来、延续下去,让它更好,而不要把它破坏。不要有一个好地方,我们把它弄得乱七八糟,把它的脉络断掉,就像乌镇大剧院、兰阳博物馆都是非常有独特的场所。在那里做的建筑就要非常小心、谨慎的去做,把过去可以发挥的东西发挥出来,把未来可以延续的东西延续下去。这个是我认为给自己的“使命感”。

这一点我觉得比较重要,就是用一个敬畏之心去处理建筑,因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不小心可能就会破坏环境。不只是‘ecology’生态环境,甚至说更抽象的环境,比如人文、历史,这些可能就此被磨灭了。

而且,建筑就回到最早讲的,是一个很长久的事情。你盖一个房子就要放好久,坐坏一个蛋糕可能隔天就可以扔掉,可是建筑的失误是不可逆的,做坏一座建筑 就会影响很多人…

后记:

爱看电影的姚仁喜说他未来的梦想是想要拍一部电影,而他也被自己的制片人朋友笑称为一位“未出柜的电影人”,为此他已经写好了很多部剧本。他想象有一天,这部电影要用自己设计的建筑做背景,从刚建造的工地开始,讲述这里面发生的一些故事,直至工程最终完成。而自己可以一边去监督工程,一边再去看电影…

责任编辑:麦穗儿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价值判断。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5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国际艺术文献译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仁和古玩城邮编:100050
电话: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邮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3029211号

页面执行时间:843.75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