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Waling Boers:希望抽象能成未来市场主流 目前仍不成熟
- ·下一篇文章:潘志佳:胸中藏正气 笔下著清辉
Jeff Elrod:不同的创作手法与媒介是连贯不同作品的元素

Jeff Elrod创作现场

Jeff Elrod 《New erosion》 2015 acrylic on canvas 137.2 x 130.5 cm
导言:近日,艺术家Jeff Elrod的亚洲首秀在香港Simon Lee画廊结束。1996年,一直对极简的图像美学感兴趣的Simon Lee第一次使用电脑绘图软件时,种种所见已在他的脑海中即时联系起来,这次尝试也奠定了他之后以电脑作为创作手法。这次展览中,大尺幅的画作探讨了包含抽象画历史、知觉实验和科技演进等元素的构图、形状和纹理。在创作的不同阶段,Elrod用上数码和人手绘制技巧,透过我们和计算机屏幕和虚空间的交流,探讨二十世纪的抽象表现主义在计算机主导的文化框架中的角色。
Elrod的创作以计算机绘制的草图为蓝本,通过鼠标而非画笔绘画出一系列的图腾,以此回应既定的题材:如经典庞克歌曲、基因工程、超感观或马蒂斯等。在Elrod看来,鼠标作为一种工具,容许实时性、速度和不受限制的开放,是媲美超现实主义的创作。然后,他通常以人手,利用亚加力油彩、胶纸、喷漆和UV打印把图像移植到画布上。以数码元素作参照的话,画布上的图案影射着计算机内的窗口或档案内不同的图层。但在Elrod的画作里,我们很难分别背景和前景,他的作品一方面没有手绘创作的特质,另一方面把它的数码元素淋漓尽致地表达。通过对Jeff Elrod待专访,了解他用数码手法进行创作的艺术之路。
雅昌艺术网: 您 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始用数码手段进行创作的?从电脑绘画到转移到画布,这个过程是怎样的,是否有困难?
Jeff Elrod : 我一直对极简的图像美学非常感兴趣。当我还是大约二十岁时,我曾绘画过一些简约的大型广告画,挪用了这些在60 至70 年代之间建筑物外常见到的大型广告中具鲜明色彩的几何设计。在1996年,我第一次使用电脑绘图软件时,种种所见已在我脑海上即时联系起来,不管是以胶带制作几何图形的手工操作,我所绘画的硬边画中的欧几里得几何图形,以及电脑软件中的向量线条,均是紧密连系在一起。我发现人手以胶带也能创造出同样硬朗分明的线条,以及令人着迷的简洁。假如可以自如地使用胶带,我就能把萤幕上的画面摹移于画布上。
其实要把图像从电脑转移到画布上在技术层面也有一定难度。我制作时,会先以光线把图像投射在画布上,再以其他物料把图像重现。
雅昌艺术网: 在您看来,一幅作品在电脑上创作到怎样的程度,才可以在画布上创作呢?
Jeff Elrod : 那是很自然而然的过程,我有时会制作多达50 幅画,或是50 个不同版本,一星期甚或一年后,我就似摄影师般重新审视这些作品,然后挑选出我认为最理想的画作。

Jeff Elrod 《Leap into the Voidoid》 2015 acrylic on canvas 137.2 x 127.6 cm

Jeff Elrod 《green screen》 2014 acrylic on canvas 182.9 x 152.4 cm
雅昌艺术网: 在您的创作中,除了运用数码技术,也会用到传统的艺术手法,但您的作品是非常抽象的,这一融合科技以传统艺术的创作,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呢?
Jeff Elrod : 两者其实只是在表面上有关系,我认为在双方在“偶发性”方面的确是有所联系,但从理念角度来看,他们其实有很多方面均是完全对立的。
我现在用的技术的确是有在模仿抽象主义的传统艺术美学,而在现实中两种画作的创作方法其实有颇大不同。我只是把平面的绘图从一种媒介转移到另一种媒介,从电脑萤幕到画布,那大概和流行艺术有比较大的关系。正如我提及,在“偶发性”方面,两者的距离是有点接近的。以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Franz Kline (1910-1962)为例,我们都使用了投射的技术把图像放到极大,把模拟的符号扩大置于画布上。
雅昌艺术网: 如果给您的艺术生涯进行划分,您觉得可以分为哪些阶段呢?请讲述各个阶段的艺术创作的特点?
Jeff Elrod : 对我来说很简单,就是不成功和成功的阶段。假如要我把我的艺术生涯分成不同阶段的话,时间也许是其中一个能彰显我不同类型创作的指标。在1996年之前,我爱制作大型广告画(Super-graphic)和电子游戏绘画,那大概是1990年至1996年之间的事情,那些画作主要是在美国休斯顿和阿姆斯特丹创作。然而在1997年及以后,我开始利用工作室内的电脑作为主要的创作工具,创作另一类型的绘画,而这种技术我亦一直沿用至今,可说是我艺术生涯的一大转变。
雅昌艺术网: 这次展览是首次在亚洲地区的展览,希望带给观众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