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香港春拍 暖风徐徐
- ·下一篇文章:王余根:真情绘艺术 辉煌暖人生
大漠来风——记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林中阳先生

滕王阁序
三、真诚为本
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提高艺术修养,已届不惑之年的他开始了已义务书法服务为主的“长征之旅”,黄河两岸、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墨影。
1996年冬,他在定西农村为群众义务写字,天下大雪,回不了家,就在农家的土炕上渡过了一个难忘的大年夜。年初一,他又赶往边远的部队为战士们写字,还毫无保留的把书画装裱技术传授给即将复员的战士们。在河西,他得知一位小学生喜爱书法,但是家里太穷买不起纸笔,他把身上所带的旅费300元全部留给了孩子,自己却饿着肚子返回。2002年7月,他在银川举行书法巡展,把义卖的10万元全部捐赠给宁夏“希望工程”。同年4月,他在举办个人书法展中把价值30万元的10幅作品捐赠给中华慈善总会……
林中阳深知,中国书法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一名书法工作者,只有贴近人民,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才能有所作为。同样,书法作品也只有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才有真正的价值,才会流存长久。古人云:“凡书,趣之隽,味之永者。不在点画之功,而在风神之高,而风神之高,在于人品之高。”书法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书法的真功恰在书法之外。这些业内的至理名言已经深深地印在林中阳地心里。无论他的事业发展到什么高度,他都坚持“已德感人,已字服人,真诚待人”这一原则。
正是持守着这个根本,林中阳三十余年的辛勤耕耘才有了如今的收获。他的作品楷、行、隶、篆诸体兼备,其楷书既具颜筋柳骨之功底,又有率意天真的意趣;其隶书,深得汉碑之精髓;其篆书,线条凝练古拙,浑穆自然,时出奇趣;其行书,讲究法度与文气得开合,既有王逸少的随意和率真,又有米黄的洒脱与从容。观赏林中阳的作如登群山峰峦,如观长河波涛,似纵马驰骋于大漠草原,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有慈悲心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林中阳从古城西安来到北京。他希望用自己饱浸心血的笔,在人文荟萃的首都书写大漠人的性格;他期待以三十多年积淀的才华,在国际大都市里进一步验证追求者的心迹。
2001年他作为全国书法家唯一代表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世纪中日民间友好宣言发表大会。同年底,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集。他的行书长卷《七律 长征》、草书《沁园春 雪》等二十余幅作品分别被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南海收藏;有多幅力作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馈赠外国友人;并有百余幅作品被外国和港台地区的收藏家所收藏。他还应邀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福建清源山、略阳灵岩寺、北京地坛公园等地题字刻石。2002年4月,他的个人书法作品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隆重举行,这石他踏入书法艺术道路以来最辉煌的时刻,他的书法作品得到首都书法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在开幕致辞中称赞林中阳的书法:大气磅礴,风流洒脱,章法严谨,结体优美;认为其作品是他生命的写照、人格的显现和人生的追求的折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铎的评价中肯入里;林中阳的书法大气磅礴,给人以震撼。他长于学习,精于领悟,把故乡大漠人的豪情、长河落日的美景化作墨海波涛,把时代的审美融入笔端,因而他的作品厚重雄强,洋洋洒洒,纵横跌宕,书人合一,个性鲜明。显而易见,其人其作品是成功的,是中国书法艺术常青树上又一颗可採品可资咀嚼的硕果。
责任编辑:麦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