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艺术新闻文献交流艺术家展览展会视频中心润例行情专题报道艺购中心
当前位置: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文献交流访谈事件访谈

访何森新作展《晚归朝发》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4-11-17 16:11:42
    访何森新作展《晚归朝发》 

       本次展览带来了何森近两年的新作,共计18件。这是何森围绕中国古画进行创作的第9年。9年的实践,让何森对该系列产生了新的认识。他希望每一位观众能够花一些时间,好好品味画中的细节。淡化观念符号、着重绘画本身,是他目前致力于创作的主要方向。“它不该只是一张用油画方式来临摹传统绘画的作品,首先它得是一张好作品。”何森说道。

    彭菲: 何老师您好,距离之前的《对月》展已经有两年时间了。这两年您进行了哪些创作,又有了哪些新的经验呢?

       何森:在《对月》展之后,我创作了一些作品,在之前的作品上有一些微调。这个调整不是大方向的调整,而是在具体作品的处理上进行的。我认为,我的作品它首先还是绘画作品,当然它也存在观念,但和摄影、装置等还是有所不同。因此,在《对月》展之后,我希望作品的成立度上有所完善。成立度是说,让观众看到作品时,不只认为它是一件利用传统绘画图示来进行油画创作的作品,而是从绘画角度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件好作品。简单来说,我希望观众能够花一些时间来看我的作品,不仅看画面的内容,还关注到绘画本身。

       彭菲:不少观众看过《对月》之后,感受到视觉的冲击。但不走近几步看您的作品,会错过不少细节的处理。

       何森:这是展览出发点的不同。大型的展览视觉冲击力是很重要的,让观众感受到整体氛围。还有一些作品,如果观念性很强,我们看图录,听解说,就能体会作品。但绘画完全不一样,它需要你站在作品面前,好比罗中立的《父亲》,它印在画册上的效果,也曾遭到一些批评的意见,但当我们站在作品面前,会被原作传达的气息和绘画的力度所打动的。

    彭菲:那么您这两年在绘画上的调整主要有哪些方面?

       何森:之前的作品比较“平”一些。当时我主要是借用古代绘画中的图示来进行创作。但在新的作品中,我想加大绘画的成份,包括加入更多个人情绪的部分。 彭菲:您从2005年创作这一系列以来,针对它举办过三次展览。《此时彼刻》、《对月》、《晚归朝发》。三次展览中,您的作品都经历着转变。

       何森:07年展出的作品更加抽象一些,从画面效果来看,基本就是以油画的方式临摹水墨画的效果,这个观念最终直接成为图像。大家看到了“结果”的输出,却不会关注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之后,吕鹏老师提出,中国当代艺术会有一个转向,我在05年创作初期时候,和他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85”以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严重受到西方的影响,这是个好现象,但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都曾反思,什么是属于中国文化,而不是我们学习西方,只是加入了中国的符号。

       07年展览过后,我开始想着由最初的观念问题延伸到作品本身。因此不再单一地表现出抽象的作品。我的作品是经过“再观看”的,古人观看和表达的方式和我们不同。白描讲究意境,当代是充满着矛盾和多样化的。因此我必须融入自己的情绪。我开始用分割的方式,使在同一张作品上,色调和层次完全不同。同时利用油画的特性,不断在作品上叠加,“平”与“厚”形成了对比,同时试图表达出一种时空交错感。

       彭菲:您在2003年搬至北京,2005年开始临摹古画的系列,能否回忆一下,这一年来给您带来哪些感受,使您开始全新系列的创作?

       何森:在搬去北京前,我一直是很独立的创作的。之后搬去北京的艺术区,周围住着不少艺术家,我们也有相互地走动。那时我觉得包括我自己在内,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之间没有什么不一样。虽然我们相互间画面差别很大,但我能看到大家的思维的出发点和思维方式,即最根本的部分是一样的,只是将西方的一个很小的点挪用过来,再无限放大。大家的作品反映出某些“社会反映论”,当然这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体验所完成的,也契合了当时西方认同的中国当代艺术样式。但我觉得需要改变。一开始我是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走的,大量翻阅资料之后,看到中国古画后被打动了,之后首先进行了感受性的表达。

       彭菲:在临摹古画的不同阶段中,您曾说您最喜爱马远的作品。

       何森:宋代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全新的开始,画家开始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记录。马远的作品有着笔墨的概念。同时,他的作品也很适合我进行再创作。我也喜欢夏圭的作品。但他的作品很空,不适合用油画的方式表达,古画讲究意境,白描的作品能引发观者的思考。不过油画是不断叠加的过程。因此选择作品上还是考究的。

       彭菲:您20多年的创作,经过几个比较重要的阶段,现在回忆起来,有哪些新的感悟吗?

       何森:现在想想,从刚毕业表现主义的阶段,当时有很多精力和用不完的时间,爆发出很多原始的能量。其实对于创作艺术来说,那些用不完的、属于自己的时光是很珍贵的。艺术需要它们。后来,关于商业社会的虚无,在作品上有所体验。我现在回过头来看似乎能看得清楚一些,但在当时身处环境本身,是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所以,一个人可能真的会受到一个时代的影响,即使当时你是无自觉地表达,你却这么做了。所以所谓的社会反映论还是存在,好的一面是反映了社会变迁,不过我还是想做一些个体化的内容,寻找那些发自内心的情绪与需求。

       但辩证地来说,我现在做的系列,和社会难道真没有关系?其实也不完全是。因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不是画中的社会。这就是一种“反叛”,正如我当时从女孩系列走出来的原因,就是反叛,不想和别人一样。我想要逃开那些大家积极想要获取的心态。这就是我的“社会性”,这就是我的态度。就如同有人以西方美术馆、西方藏家为标准。我也能寻找一个新的坐标。

       彭菲:谢谢何老师。祝您创作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的价值判断。
关于本站 | 网站帮助 | 广告合作 | 下载声明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2015中国中国艺术品理财网 国际艺术文献译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域名:www.artmmm.net www.artmmm.cn www.artmmm.com.cn 地址:北京市宣武区琉璃厂东街仁和古玩城邮编:100050
电话:010-52830979 010-52830576 邮箱:artmmm@126.com NO.1@artmmm.com.cn QQ:859310482
信息产业部备案:京ICP备13029211号

页面执行时间:26,375.00000 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