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文章:禅意书法家吴大崴:衔天接地满是“福”
- ·下一篇文章:醉舞白鹭湾 泼墨蜀道间——水墨画家米金铭访谈
陈彦河的艺术观:重拾中国水墨精神
早在二十年前李小山发出了“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声音,这是85思潮的精神主流反传统的信号。那么艺术家是否一直带着镣铐在创作?真正的传统中国画精神到底是什么?时至今日,在日渐衰微的中国画坛遭到西方艺术革新精

陈彦河
神性缺失的文人画:小我的聊以慰藉
陈彦河曾经在西安美院研习中国画,但是他对传统意义上固有的笔墨模式心怀疑虑。他认为秉承汉唐的传统中国画精神既博大又雄浑,应该是高度自信,具有阳性、向上的一种精神状态。但是自从文人画形成以后,变为传达一种愤世嫉俗、小恩小怨、逃遁避世的感觉。随着文人画逐渐成熟,中国画表现真正精神层面的追求反而在逐步丧失。

陈彦河作品
所以他对于“文人画”不以为然,也不认同别人用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他的作品。多年来收藏古玩的经验,使陈彦河的脑海里对中国的壁画、青铜器、漆器、石刻等艺术品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分析。他说,汉代时期的石刻造型非常简洁概括,例如汉代画像石中的马,似乎仅是几个简单的线条,就凸显出一种雄强、猛烈、充满张力的精神。但是到了宋朝以后,受到中国画的影响,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石刻,量感与力度都在减弱。更注重外表的刻画,而那些琐碎繁复不过是一种障眼法罢了。

陈彦河作品
神性是他的最高追求,他说可以从中国的早期壁画中一窥端倪。那个时候的作品仿佛一半天造一半人造,那似乎不是出自人之手,而是神在驾驭。因为当时人们对佛道、鬼神的崇拜非常的彻底,达到了一种完全融入的状态。而这恰恰符合了艺术家最需要的真实感觉。伴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世俗化的转变降低了人们对崇拜的认识,也削弱了神性的精神层面。如今我们需要重拾的是,个人对艺术本体的真实感受。

陈彦河作品
革新的西方艺术:忘我的强大力量
回顾近代之中国,林风眠、吴大羽等代表性的人物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到了文革时期,艺术创作完全出于政治的需要,在这样一个被压制的年代里,艺术几乎处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创作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大量的资讯纷至沓来,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不断地撞击,中国艺术家开始重新审视老祖宗留下来的笔墨,发现了更多新的可能,这也为当代水墨凿开了一扇门。

陈彦河作品
几千年来中国人的笔墨意趣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与稳定性,致使后人一拿起毛笔,就遵循在前人的笔墨技法里唯唯诺诺,俯首称臣。没有自我,没有想到此时此刻要表现自己什么样的艺术感觉。于是在当今各式各样的展览中,看似琳琅满目,实则千人一面。当艺术品缺乏生机,也就缺乏了打动人的力量。陈彦河表示,我们可以参看大量前人优秀的艺术作品,但是当拿起画笔,就应该忘掉一切,忘得越彻底画面就越出彩。因为潜意识会通过画笔渗透出来。

陈彦河作品
作为从事当代水墨创作的艺术家,陈彦河认为一定要对东西方艺术都要有所了解。近代的西方艺术经过了毕加索、杜尚以及后期艺术家的一系列变革,被打破摔碎又重新拾起来,呈现出了新的面貌。那是一种统治的力量,忘我的强大。他说对于中国古代书法要重新认识,为什么古人写得如此好,实际上现在的技法并不输于古人,深究其根本在于精神层面不够强大。直至近代的中国书家如于右任、林散之、王遽常等仍然是沿袭传统,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而同时期的日本出现了井上有一,他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

陈彦河作品
责任编辑:麦穗儿